-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
【内容提要】16 到 19 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关键词:中国明清 贸易顺差 白银流入 经济发展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16 世纪到 19 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郭树清
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
思的问题。2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 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 19 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3藩属国奉上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贺力平教授、孙明春博士对本文初稿提出宝贵意见,马昀、谢佳妮帮助整理部分资料和文稿,特此致谢。文中错误由笔者承担。
早期的工业化以手工业为基本特征,有别于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业化。李伯重认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发生在 1550-1850 年,大体与本文考察的时段重合(见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
-1850 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郭树清:《直面两种失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
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1
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严禁民间海外贸易。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果,与 15、16 世纪连接中国、拉美的太平洋新航线开通也有密切关系。1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大体上,16 世纪到 19 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贸易促进了东亚的经济联系,滨下武志2把当时的亚洲看作以中国为中心、藩属国为外围,靠纳贡和民间贸易连接的统一体系。该体系不但涵盖东亚、东南亚,也连接印度、伊斯兰地区和欧洲等其他贸易区。其中,东南亚等地的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菲律宾的华侨进口中国土产,由当地西班牙人销往美洲的西属殖民地,获得的白银再通过华侨流入中国。
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陶瓷、丝绸等纺织品及后来的茶叶。以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为例,江南棉布在明代主要出口日本、南洋,到清代输往欧美、俄国等地的规模增长迅速。1786─1833年近 50 年中,欧美各国在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达 4462.3 万匹。1775─1781 年,俄国每年进口中国棉布达 106 万卢布以上,占当时中俄贸易总额的 63%。明后期(17 世纪初),出口西欧、东北亚、东南亚的江南丝织品折生丝 4500 担以上,到清代更有迅猛增长,清代中期(19 世纪 40 年代)出口欧美、东北亚、东南亚的江南丝织品折生丝 11.5 万担以上。3从瓷器贸易来看,明代中国垄断了世界市场。中国 80%的瓷器出口亚洲(其中日本占 20%),
16%出口欧洲,但都是高档品,其价值占中国瓷器出口的 50%。明清之间的朝代更替对中国瓷器等出口有较大影响,但 17 世纪 80 年代后得到恢复和发展。4
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加之大部分时期金银比价低于国外,导致白银大量流入。白银
起初主要从西班牙、葡萄牙流入,后来荷兰、英国确立其对华白银输出的优势地位。5白银大量净流入局面大致从 16 世纪 70 年代持续到 19 世纪 30 年代。到 19 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6国内外学者对明清中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