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监测及处理流程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护用品穿戴时注意: 来源于2014年9月消毒年会胡国庆 穿戴时要先戴口罩再戴帽子才能保证最后脱口罩。 口罩必须在确认安全的环境摘除! 手卫生很关键! 脱卸个人防护用品时随时关注自己的手是否清洁。 个人防护穿戴顺序重在避免污染。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保障医务人员安全是当务之急。职业暴露是可防可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48号令 2006年9月1日施行 第一章 第八条(六) 对医护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 生安全 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 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 * 医院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医务人员每天要接触一些血液、体液或面对一些药物和辐射等,医务人员遭受的职业伤害机会和频率高。而我们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还不是很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不是很完善,因此医务人员职业风险高 拍照, 不同的体液病毒含量是不一样的 拍照, 1、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立即、6周、8周检测HCV抗体和HCV—RNA,发现异常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2、如确定HCV感染尽快抗病毒治疗。 3、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存档。 发生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 首先要确定暴露源(产妇)是否明确,梅毒滴度结果。 1、梅毒阴性 一般不需要预防用药; 2、梅毒阳性,立即对职工进行梅毒检测,同时请皮肤科医生会诊,指导预防用药,一般使用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1次/周,连续三次;青霉素过敏的使用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暴露后当天、6周、10周进行梅毒检测。 3、暴露源(产妇)不明确,没有梅毒检测的,立即对产妇和受伤职工检测梅毒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暴露情况采用相关预防措施。 梅毒暴露预防用药时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艾滋病毒暴露预防用药时 一、工作人员清洗术后器械时,工作人员应当穿水鞋,戴手套、防护眼镜、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围裙。 二、当有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三、操作过程中有手套破损时必须立即更换。 四、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 五、使用后的锐器(如注射器针头、手术缝针、刀片等)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六、禁止将使用后注射器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七、禁止用手直接拆卸使用后的手术缝针、刀片等锐器,而是利用器械拆卸。 八、一旦被锐器损伤:需立即按正确方法处理(详见锐器损伤后处理流程),并登记。 九、向本科护士和工人讲授自我防护的知识并进行考核。 术后器械、污物处理人员防护措施 一、个人防护用具包括:头盔、眼罩、防水围裙、袖套、防水鞋、防护衣。 二、防护用具使用后处理方法 1、头盔、眼罩:每天用清水擦洗,再用75%酒精抹拭挡板。 2、围裙、袖套: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悬挂晾干。(含氯消毒液每天一换) 3、防水鞋:每天用清水冲净外表面,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防护用具的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四) 4.随访和咨询:院感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情况; 5.院感科专职人员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消除紧张恐慌心理; 6.院感专职人员及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 职业暴露者资料收集 所在科室 发生时间 职业类别 暴露部位及程度 暴露类型 病人HBV、HCV、HIV、梅毒状态 暴露环节 疫苗接种 预防性治疗 随访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及时处理原则 及时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 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 ,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 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双向防护的作用。 强调标准预防原则 1.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病原体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病原体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掌握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再分析以下案例: 某产科助产士接生,结束时发现手套破,且手指 已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