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联网报告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 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 通讯。
物联网就是把 \o 传感器 传感器装备到 \o 电网(尚未撰写) 电网、 \o 铁路 铁路、 \o 桥梁 桥梁、 \o 隧道 隧道、 \o 公路 公路、 \o 建筑 建筑、 \o 供水 供水系统、 \o 大坝 大坝、 \o 油气(尚未撰写) 油气 \o 管道 管道以及 \o 家用电器 家用电器等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 \o 互联网 互联网联接起来,进而运行特定的 \o 程序 程序,达到 \o 远程控制 远程控制或者实现物与物的直接 \o 通信 通信。物联网,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物联网一般为 \o 无线 无线网,由于每个人周围的 \o 设备 设备可以达到一千至五千个,所以物联网可能要包含500亿至一千万亿个物体,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 \o 射频识别 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从一瓶 \o 酸奶 酸奶到一架 \o 飞机 飞机,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即使在 \o 地球 地球的另一边。
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 \o 计算机 计算机对 \o 机器 机器、 \o 设备 设备、 \o 人员(尚未撰写) 人员进行集中 \o 管理 管理、 \o 控制 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 \o 汽车 汽车进行 \o 遥控(尚未撰写) 遥控,以及查找位置防止物品 \o 被盗(尚未撰写) 被盗等各种应用。
2.物联网的简单示意图
3.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状况:
国外:
1999年 MIT Sanjey Sarma 和David Brock提出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概念
2003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联合收购了EPC技术,成立了EPC-global推广EPC技术;原来的Auto-ID 中心更名为 Auto-ID 实验室。目前有7所大学是Auto-ID实验室成员,包括中国的复旦大学。
2005年ITU 发布了IOT报告;
2006年欧洲开始采用EPC标准;
2009年1月23日:IBM Smart IoTnet,奥巴马针对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
2009年9月:Internet of Things –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 欧盟行动计划
国内:
2004年4
2006年6月9日《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强调“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
4.物联网包含的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RFID电子标签等。
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装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接近微波天线时,阅读器受控发出微波查询信号。安装在物体表面的电子标签收到经微波无线发出的查询信号后,根据查询信号中的命令要求,将标签中的数据信息反射回微波天线。微波天线接受到电子标签反射回的微波合成信号后,经阅读器内部微处理器处即可将电子标签的识别代码等信息分离出来。这些识别信息作为物体的特征数据被传送到控制计算机作进一步的处理,从而完成于物体有关的信息查询、统计、管理等应用。整个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用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并且阅读器能自行判断RFID标签是否被重复读取处理。RFID系统一般有阅读器、应答器(标签)和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电波在响应媒介和询问媒介传递信息。阅读器,一般是一台内含天线和芯片解码器的阅读(有时还可以写入)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者固定式;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英语16时态讲解.doc VIP
-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实.docx VIP
- 中国人寿:养老险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3.pdf
- 申论规范词1000条【2024版】.pdf VIP
- 2025年《高速铁路概论》课程考试题库(含各题型).docx VIP
- 多腐蚀交互作用下的管道失效压力计算模型研究.docx VIP
- 10.1.1酸碱指示剂和常见的酸 课件(共31张PPT)初中化学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2025最新国企笔试题库与答案.docx VIP
-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pptx
- 2025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A证考试练习题库(1000题)含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