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法规与道德.ppt

新闻法规与道德.ppt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 第一,违反了《宪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违反了相关专门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违反新闻宣传纪律的有关规定。 第四,违反相关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 C.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一是指名道姓的损害,侵权报道中使用了受害人的真实姓名、真实工作单位和真实家庭住址。 二是通过笔名、绰号、艺名等进行侵害。 三是通过特定的时空环境来指向特定受害人。 D、行为人主观过错 主观过错主要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的主 观心理状态,以及对侵权行为会造成社会后果的态度。 主观过错一般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故意: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传播的内容可能或肯定造成他人名誉损害,但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希望后果发生为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 (2)主观过失:过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损害而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了但是轻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侵权结果的发生。 5.新闻侵权的责任承担 停止侵害 更正声明 赔礼道歉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赔偿损失 6.新闻侵权的预防 宏观预防 A.针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B.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预防侵权知识的教育. 微观层面 A.深入采访、严谨写作 B.公正评论、善意引导 C严格审稿、善意引导 第二节 新闻侵害名誉权 一、名誉和名誉权 1、 名誉是社会对公民、法人的品质、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2、名誉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非财产性。 3、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有四种形式: (1)报道内容中无中生有,凭空捏造,造谣中伤他 人。 (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到报道人核对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 (3)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 (4)评论失当,意见与事实区分不清,把意见混同于事实。 2.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 (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 (3)损害事实客观存在。(名誉贬损、精神损害、财产损失)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内容真实 ★公正评论 ★正当的舆论监督★获准报道 4.新闻侵权的责任承担 ★停止侵害★更正声明 ★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赔偿损失 第三节 新闻侵害隐私权 一、隐私权的概念和特征 1.隐私是指公民个人通常不愿意公开或被知悉的情 况,它的内容包括个人的健康状况、生理缺陷及残疾 情况、恋爱(经历)、婚姻(次数、状况)以及家庭 生活情况、个人财产、私人日记、信函、录音、录像 等。 2.隐私权的特征 自然人享有的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有利益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的案件内容比较丰富,通常有私人通信秘密、生活秘密、身体秘密等,这些内容都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的特征。 隐私权的内容包括隐私主体对隐私的控制权,如收藏、收集、传播和活动的权利,也包括隐私主体对其隐私的利用权,如利用个人的隐私写成自传体小说或回忆录以获得报酬的权利,通过新闻媒体的适度传播实现某种目的等。 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第一章 新闻传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规则 一、公正:社会治理的最重要伦理原则 1.从新闻的角度看,做到报道的公正准确. 2.从伦理角度看,以尊重他人的态度来报道,但有时不得不作一些妥协. 3.公正是等利(害)交换. 4.追求公正是媒介的道德所指.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二、采访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空间 1.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对己以合理的保护和提高,对人施之以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人道主义是一种信念。 3.报道悲剧事件的“同情心” 。 三、新闻采访中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方法与隐身采访 二.隐身采访: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或不公开采访目的,采用能够获得信息的各种方式从事的采访活动。 三.隐身采访的类型 (一) 观察,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不暴露 身份的观察,只看不问,不进入私人领域,不介入 事件发生的过程。 (二)亲历,指记者亲身经历或参加了某些新闻事 件的过程。 (三)测试。 记者扮演社会角色要注意以下几点: A.记者不能扮演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政府新闻;不能装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装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取军事资料,取得军事新闻. B.记者不应该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C.记者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中采访,这是传统习俗和道德不允许的. 四、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 (一)、隐性采访中的地

文档评论(0)

cy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装饰装修木工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装饰装修木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