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寂寥一奇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河寂寥一奇书——大历史中的《读史方舆纪要》 文/王鼎杰见于《历史月刊》 从晚明到清初,苏南先后诞生了两位堪称千古奇人的高士,写出了两本千古奇书。这两个人就是南京的徐弘祖与无锡的顾祖禹,两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与《读史方舆纪要》。 说到徐弘祖与他的《游记》,今天的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说到顾祖禹与他的《纪要》,知道其人其书的,已经不多,能够读其书、知其世、识其人者也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奇人、奇书 顾祖禹(1631~1692年),字复初,又字景范(一说景范为号)。籍贯无锡,出生于常熟,后迁居无锡城东之宛溪,世人尊称为宛溪先生。 和徐霞客相比,顾祖禹一生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基本上没有出苏南。如果说徐霞客的「奇」,奇在他能以身为不系舟,遨游于天地间的大江湖之上,足迹遍天下。顾祖禹的「奇」,就奇在他「闭门造车」,却能「出门合辙」。如椽巨笔,再写春秋。 顾祖禹自幼在史地方面便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所以他虽然去的地方不多,但每能得其精髓,反求诸史书,互相印证,互相发现,再由史籍记载反推实地,往往能举一反三,虽「独身闭一室之中,心周行大地九万里之内外」(见彭士望所作叙言)。他考辨史籍疏漏,论实地险易远近,每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甚至亲临其地的人,看了他的著作,也叹为观止,为其记述详细准确而瞠目结舌。至于自然地理变迁背后的军事因素、区划沿革、兴衰治乱,更是如数家珍,让亲临其地的人汗颜无比。 顾祖禹从29岁开始著述《读史方舆纪要》,以二十一史为基本文献,结合地方志,出入经史子集之间,旁及稗官野史之言「凡百十种」;考订同类著作一千余家,列为书目。这在交通、通讯极度落后,学术资源极难获得的古代,是高度令人震惊的。他写作时使用的很多书籍是历尽艰难、徒步远行借来的,全靠自己手抄备份,以保证如期归还后还可随时查阅。又因为他坚决不接受清朝的官位俸禄,生活非常拮据,他靠教授私塾支持自己的研究,虽然「子号于前,妇叹于室」,也从不放弃自己的志向。如此用了21年的时间,十易其稿,终于写成是书;此后又用了11年的时间反复修改,至死方休。 溯本追源,顾祖禹能写成《纪要》一书,是有其不同寻常的家学渊源的。据祖禹的父亲顾柔谦临终所言,顾氏家族自两汉以降,就是苏南的学术领军。至于近代,更是相继涌现出好几位对方舆学很有贡献的先人。 首先是祖禹的高祖父顾大栋,关心边防问题,曾在嘉靖朝亲自去北部边疆考察,写成《九边图说》一书刊行于世。(注:明朝以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为「九边」)曾祖父顾文耀,万历年间出使九边,悉心舆地,收获颇丰。祖父顾龙章,「请缨有志,揽辔无年」,在祖禹父亲顾柔谦9岁那年就不幸过世。顾柔谦精通史学,痛感科举无益于世,有志于制度史和人文地理研究,以补《大明一统志》「于古今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于山川条例,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的缺失。不幸又遭逢明朝灭亡的大乱世,举家避入常熟虞山隐居,最终贫病交加而死。临终喟叹「四海陆沉,九洲沸腾」,自己这一代人只能做到在下葬时保留故国的衣冠去见先人,后事如何,还看不到分晓。故国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园陵宫阙、城廓山川俨然在望,而十五国(注:指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幅员、三百年之图籍泯焉沦没,文献莫仿,能无悼叹呼?」故而告诫祖禹,希望儿子能继承先祖遗志,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竟自己未竟之志,也算是对历史、对家族有一个交代了。 顾祖禹「匍匐呜咽」,拜领父命,也才有了穷一生之力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的壮举。等于说他是积五代人之力,穷一生之皓首,才完成了这一部旷世奇作。 那么,顾祖禹积五代之功,耗时32年写成的《读史方舆纪要》,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祖禹的兄弟之交,著名学者魏禧评价此书为「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另一位著名学者,同样是祖禹好友的彭士望则评价该书:「读古今上下数千百年之书,以自成一书;兼括数千百年之上,使数千百年下之人不能不读。」倒是很让人联想到古人对《孙子兵法》的评价: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彭士望在为该书写的叙言中还特别强调,这本书是文人和经生所根本写不出来的。所谓「文人」,指的是文学才子或以帮闲文字为生的人;「经生」则指的是那些在科举考试的功利导向下,以猎取功名为目的而读死书、死读书的人。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一下,这究竟是怎样一部奇书;又为什么说文人和经生写不出来? 《纪要》的传承与创新 书名《读史方舆纪要》,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史」,一个是「方舆」。史就是历史,那什么是「方舆」呢? 方舆,典出自宋玉的〈大言赋〉:「方地为舆(一作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舆」就是车;「方地为舆」就是地载万物如同车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方舆」逐渐演变为地理学的代名词,其中同时包含了静与动,自然与人文两层含义。「方」(地)主自然

文档评论(0)

yuguanyin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