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 等级 城市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再城市化 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在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人回城居住。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原因: ①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②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 ③城乡间交通便利 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并没有改变人口的性质,只是城市人口回流到乡村,所以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基础上。 读 2005 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 【对点训练二】 (1)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D (2)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B 【探究点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项目 起步时间 二战前的速度 目前速度 发展 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发达 发展中 早 快 慢 高 晚 慢 快 低 大 小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后期 (饱和期) 中期 (发展期) 工业化开始早;社会经济发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扩大 【对点训练三】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①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1992年)上升速度加快;②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东部水平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③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④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探究点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影响 合理 不合理 改善环境 环境污染 平整土地 修建水利设施 绿化环境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竹楼——南方热带地区低洼湿热,虫蛇较多,竹木资源丰富——建筑防湿防热,抵御虫蛇侵害 碉房——青藏高原地区高寒气候,夹墙相隔,墙厚窗小——居民抵御高寒气候而修筑的建筑 蒙古包——蒙古高原草原广阔,畜牧业为主 窑洞——黄土高原降水较多,地下水位较低,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具有直立性特点 四合院——华北平原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