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 义: 前方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后方能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并有调气和 血导滞作用,两方合用对疫毒深重,壮热口渴,腹痛,里急后重,下痢 鲜紫脓血者有良效。 常 用 药: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化湿,凉血解毒 金银花、地榆、牡丹皮——清热凉血 芍药、甘草——调营和血 木香、槟榔——调气导滞 加 减: 热毒秽浊壅塞肠道——加大黄、枳实、芒硝通腑泄浊; 热毒深入营血痉厥,神昏高热——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以清营凉 血开窍; 热极风动,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以熄风镇痉; 暴痢致脱——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以益气固脱 痢 疾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定义 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 传染病。 特点:1、季节性——夏秋季 2、传染性——肠道传染(粪口),或疫疠患者接处史。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和临床表现: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作 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认为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三)临床治疗: 1. 张仲景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2.《丹溪心法·痢病》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三、范围 1.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 2.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病因病机 】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面,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 伤而成痢。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疫毒之邪 内侵胃肠 发病骤急 疫毒痢; 外感时邪 湿热之邪 湿郁热蒸 肠胃气机阻滞 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 寒湿伤中 胃肠不和 气血壅滞 寒湿痢 嗜食肥甘厚味 食积 饮食不节(洁) 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 酿生湿热 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损伤脾胃,中阳受困 寒湿 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 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二、病机 1、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2、病位及涉及脏腑: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 ,可 涉及肾。 3、病性: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三、病因病机小结 本病初期多实证 1.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