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术后1月复查 经腓骨截骨入路优点 暴露充分,可达满意复位及固定。 经腓骨截骨入路缺点 (1)操作复杂,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无明显优势。 (2)后期内固定取出比较困难。 (3)随访时间短,该入路优越性须长时间,大样本研究证实。 5.经(改良后)前外侧入路 在前外侧入路基础上将切口向后侧延伸,保护腓总神经,分离股二头肌腱及腓骨头。 优点:软组织剥离少,不伤及腓总神经,不需利用腓骨头截骨术暴露关节面。 局限性:骨折累及干骺端时重建钢板无法固定,需采用防滑重建钢板辅助固定。 术前 术中 涉及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治疗分析 概述 胫骨平台骨折(Tibial plateau fractures)是骨折线累计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重结构,周围解剖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并多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诊治难度大。 解剖特点 内侧平台:大、低、凹。比外侧坚固 外侧平台:小、高、凸 膝周围韧带 膝周围韧带 常见入路的解剖学基础 胫骨平台后方深层结构 L:外侧;M:内侧;F:腓骨; articular line: 关节线; pes anserinus: 鹅足; 腘肌(popliteaus): 位于腘窝底部表层,从内下斜向外上走行的三角形束状扁肌;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 ATA): 穿骨间膜上裂孔至小腿前方下行; 横截面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盖占较大比例,超过50%。受腓骨头遮挡,后外侧平台经后外侧入路显露及钢板固定较为困难。腓骨头与后外侧柱形成复合体:骨性、韧带 流行病学 胫骨平台骨折(Tibial plateau fractures)约占成人所有骨折1%,老年人骨折8%; 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占所有胫骨平台骨折的8%—15%。 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在我国较常见,电动车,助动车低速交通工具侧翻摔倒时致伤主要原因。 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遭受外翻和轴向联合暴力;屈曲位胫骨平台负重受力点后移,股骨外侧髁撞击胫骨平台后外侧,导致该部骨折。 骨折线始于冠状面,主要累及胫骨平台后部。致伤暴力很大时,还可能损伤腘血管和交叉韧带。 ? 后外侧柱损伤机制 Schatzker分型 Schatzker, Dr. Joseph 1979年提出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 水平位CT层面 A为胫骨结节,O为胫骨棘连线中点,C为腓骨头前缘,B为胫骨平台内侧嵴。胫骨平台被OA、OC、OB分割为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 后外侧柱骨折理论基础: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 目前尚无一种分型可以涵盖所有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 Schatzker分型的缺陷是不能很好的评估涉及平台后侧的骨折; 三柱分型在CT基础上得出,有效弥补了Schatzker的缺陷,但缺乏软组织的分析 1.病史:暴力方向,强度,受伤体位及部位; 2.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 注意是否合并全身表现及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检查: 常规患膝关节X线正侧位, CT在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诊断中必不可少; 怀疑合并韧带损伤时行MRI,关节镜检查; 根据腘动脉损伤情况行CTA检查; 诊断 治疗目标: 1、获得平整的关节面 2、正常的力线 3、稳定的坚强关节、充分的软组织愈合 4、功能范围的活动 5、最终避免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炎 手术适应证 关节塌陷和分离>3mm; 干骺端明显移位或成角>5°; 骨折缺损5mm 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新鲜骨折特有 后外侧柱骨折生物力学分析:后侧“T”型支撑钢板固定强度最大。 手术内植物 临床及研究表明: 坚强后外侧柱的支撑固定有利于后外侧复合体的愈合,有利于膝关节的支撑。 1.膝后正中“S”入路; 2.膝关节后外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 3.腓骨小头上入路 4.经腓骨截骨入路 5.经(改良后)前外侧入路 6.后外侧入路 7.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 8.改良外侧入路 后外侧柱骨折常见入路 1.膝后正中“S”入路 取膝后正“S”切口,切口横行部分与关节线同一平面,钝性分离暴露腓肠肌内侧头,保护腘窝神经血管束,即可暴露后内侧平台;钝性分离比目鱼肌和腘肌后,向外侧拉开即可暴露后外侧平台。 此入路最早于1995年由De Boeck H, Opdecam P 提出。 膝后正中“S”入路优点 (1)可同时显露后内,外髁,对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提供良好操作空间。

文档评论(0)

cl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医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