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论语》讲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认为治乱世,必须恢复礼。不仅君王大夫要守礼,“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使礼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准则。这就是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 孔子总结历史的经验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单靠行改命令和严刑峻法治国,老百姓只是避免惩罚,但不懂犯罪的可耻;如果引导人们修养道德,以礼来约束自己,老百姓就会懂得做坏事可耻,自己去纠正错误,这样可以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治为主治理国家。从而突破“礼不下庶人”的旧典。 怎样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呢?孔子认为首先要正名,人们在社会所处的地位、称谓,有各自的内涵,既具有相应的权力,又有相应的义务、责任。 孔子谈为政之道时,答齐景公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答鲁定公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在《大学》里还记述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些论述都是关于君臣父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关系,君对臣,以仁、礼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臣才会对君忠、敬。 后世的儒者以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为代表,硬把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绎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篡改为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的主奴关系,说:“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 就是故意曲解孔子的学说,实际上制造了一个假孔子,这种以尊孔为名,把自己的私货装进孔子思想的做法,历代都有,值得学者警惕。这种流毒不仅使人民饱受专制之苦,也使孔子受到重大屈辱,其至遭遇“打倒孔家店”的厄运。 知.孔子强调做有智慧的人.主要是通过学习.成为有知识和能力的人。孔子和孟子都非常注重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学习与了解世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习的内容)“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信.为人处世的态度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谢谢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教育是仁者的事业。首先,教师自身应当具备高尚的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作为教师,对自己要“学而不厌”,对学生要“诲人不倦”,修炼道德要“为之不倦”。其次,孔子循循诱导学生成为具有仁德的君子,同时非常警惕弟子蜕变为小人。 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个学子,通过认真学习,成为一个博古通今的儒生,尽管很难,但还是能做到的,而要成为儒者中的君子,就不是经由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所能达到的了。 儒者中的君子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与学养的不断修炼而逐渐形成的。教师的教育,在君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修炼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儒者中的君子。 3、教师要真正爱护学生 什么才是真正爱护学生? (1)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 “有教无类” ,提倡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雍也篇》第六?第十六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篇第五第一章) ?孔子把女儿嫁给一个坐过牢的人,似乎不可思议。我们也找不到关于公冶长坐牢的历史资料,无法考证公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从孔子对人的要求来看,公冶长一定是一位注重“仁德”修养的君子。 冤案是时代的产物。古今都曾发生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冤案,有的冤狱甚至株连九族,祸及师友。据一位九死一生的个中人说,灾难降临时,最痛心的不是内心的委屈,而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叛亲离,孤寂心寒。这时的同情与理解,弥足珍贵。 我们当然不希望未来还会有冤狱发生,但这只是善良的愿望而已。关键是我们的良知对涉及冤狱的人作如何的判断,我们以怎样的心态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建筑工程师持证人

没啥好说的额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0月16日上传了建筑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