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蚀病中医护理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定义 骨蚀病乃身体虚弱、寒胜其热、邪气入筋骨,久留而内蓄所致,以骨乏无力、足不能履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酒食不当 用药不当 脾胃虚弱 其他因素 (二)病机:脾胃阳气不升, 肾失濡养而致骨髓空虚。 (三)病位:脾胃肾 三、诊断 (一)早期有跛行,髋膝酸痛,僵硬感,活动时痛,休息后好转。 (二)髋部活动受限,最早为旋转受限,以后涉及屈曲、外展和内收,患肢肌肉萎缩。 (三)后期呈屈曲内收畸形。 (四)x线片示骨坏死改变。 四、鉴别诊断 骨蚀与骨痹 (一)相同点:均可表现为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 (二)不同点: 骨蚀多见于青壮年,多有服用激素、酗酒或者髋部外伤史,x线显示股骨头内硬化带、新月征或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存在。 骨痹多见于老年人,以女性多见,x线均可见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或有股骨头内囊性改变,结合其他兼症可区别。 骨蚀中医护理方案 *血瘀气滞型 *肾虚血瘀 *痰瘀蕴结 血瘀气滞(以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为主) 症状:髋部疼痛,夜间痛剧,刺痛不移,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通络生骨胶囊或复方生买成骨胶囊,袁氏生脉成骨片和川芎嗪片等)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5g 当归10g 赤芍15g 生地15g 枳壳15g 香附10g 延胡索10g 肾虚血瘀(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为主) 症状:髋痛隐隐,绵绵不休,关节强硬,伴心烦失眠,口渴咽干,面色潮红。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 治法:补益肝肾,行气活血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中成药:通络生骨胶囊或复方生买成骨胶囊,袁氏生脉成骨片和川芎嗪片等) 独活15g 秦艽15g 桑寄生30g 杜仲20g 牛膝15g 茯苓15g 骨碎补15g 党参20g 当归10g 芍药15g 熟地20g 甘草6g 川芎15g 痰瘀蕴结(以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为主) 症状:髋部沉重疼痛,痛处不移,关节漫肿,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形体肥胖。舌质灰苔腻,脉滑或濡脉。 治法:祛痰化湿,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味(中成药:通络生骨胶囊或复方生买成骨胶囊,袁氏生脉成骨片和川芎嗪片等) 茵陈15g 生姜7片 半夏15g 桂枝15g 白术15g 茯苓15g 当归10g 炙甘草6g 陈皮10g 川芎15g 骨蚀病的常见症状/证候施护护理 常见症状 髋部疼痛 关节屈伸不利 证候施护 髋部疼痛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与负重、活动及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使用拐杖,避免患肢负重. 3.遵医嘱中药熏蒸。 4.遵医嘱中药塌渍。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证候施护 关节屈伸不利 1.评估患者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对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协助患者生活所需。 2.遵医嘱蜡疗,协助患者进行髋关节被动锻炼。 3.遵医嘱中药塌渍。 4.遵医嘱中药熏蒸。 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类药物,饭前温服。 (2)肾虚血瘀证:补益肝肾,行气活血类药物,饭后温服。 (3)痰瘀蕴结证: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两餐之间温服。 中医特色护理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蜡疗(详见附录2)。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蜡疗(详见附录2)。 中医特色护理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排尿困难。 (1)遵医嘱艾灸,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热熨下腹部,配合穴位按摩,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腹胀便秘。 (1)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足三里、大横、天枢等穴。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等穴。 (3)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必要时

文档评论(0)

kc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