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史
课程大纲
上课时间:星期四下午8-9 节(15:25-17:07)
上课地点:三教605
教师: 刘丛
Email: liu.cong@
办公室:经济学院辅楼015 。
答疑方式: 周二下午3 点-5 点。其他时间请邮件预约。
助教:申良平
Email :shengliang211@163.com
答疑方式:微信群。如果需要当面答疑,请邮件预约。
课程目的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分支。本课程以近代中国的转型为中心,结合经典研究与前沿文献,
从经济学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考察。课程内容具体包括两部分。首先,介绍中国历史的经济
事实与制度,包括人均收入水平、生产率、技术进步、财政制度、市场、货币金融体系等,
其次,讨论西方冲击下,近代中国的应对与经济表现。
本课程希望带领学生了解经济史这一领域,并借助对经济史的学习增进对经济学方法和
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与历史意识。课程结束时,学生应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
制度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经济事实,并能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中国历史进行考察与分析。
参考教材和文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
本书是一本国外通用的近代史教材,对清代至建国以前的历史发展有很好的梳理。由于
本课讨论的文章主要以近代史为背景,需要了解历史背景可以参考本书。
杜恂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
本书是由本院杜恂诚老师牵头主编的一本研究生的近代经济史教材。其中关于方法论的
讨论以及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的介绍是非常精当的。
Brandt, L., Ma, D. and Rawski, T.G., 2014. 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 reevaluating the
history behind Chinas economic boo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52(1), pp.45-123.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综合梳理了英文世界中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著作。我们即将阅读的
大部分文章都将来自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
其他参考阅读书目
1)关于经济史领域的通俗小品,有助于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范式和培养兴趣
赖建诚:《经济史的趣味》,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
汪凌燕、汪通:《穿越历史聊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2)以中西比较的视角分专题审视中国经济史
Rosenthal, J.L. and Wong, R.B., 2011. 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中信出版社,2010 。
3)政治在中国历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著作对了解政治史颇有帮助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
4)一些简明通史
梁庚尧:《中国社会史》,东方出版中心,2016 。
全汉昇(口述),叶龙(整理):《中国社会经济通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
傅乐成:《中国通史》,中信出版社,2015 。
考核与评价:
出勤(5%):课堂问答
读书笔记 (30%):一共3 次,每次10 分。要求见附录1。
Presentation (15%):分组进行。9 月20 日前确定报告题目和组员。要求见附录2 。
期末闭卷考试 (50%):12 月28 日随堂进行。
课堂网站和微信群
上财教学网:/
微信群:扫描下方二维码,9 月16 日之前有效。
课堂政策:
学生应按时出勤,按照课程进度在课前阅读相应章节。为尊重他人,上课时请不要使用
手机接打电话。考试不得作弊,读书笔记不得复制、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否发表),
如有发现,将上报学校同时课程记为0 分。
附录1 :读书笔记
本课程的作业以读书笔记形式完成。一共3 次,每次不少于1000 字(A4 纸五号宋体字
大约一页)。
读书笔记应包含以下内容:
1)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关于这一话题,作者列出前人的经典研究包括哪些?
3)作者采用哪些资料对问题进行论证?总结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原始资料。
4)作者得出了哪些结论?
5)你认为作者的论证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