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烏鴉眼中的教學意見調查:嘆十聲 邱文彬師資培育中心 意見調查的本質 烏鴉眼中的嘆十聲 結語 教學意見調查表的本質 以目前所使用的李克特式量表為例,由於本質上為一種態度測量,屬於學生對於教師整體教學表現的總結性評鑑,也是一種評價性感受。 績效考核抑或受歡迎度(popularity)? 因此,評量時的干擾因素或偏誤來源可從印象形成與態度評量的範疇思考。 第一聲:自陳式測量的問題 西方應用評定量表的假定: 受測者在填答時會全力以赴; 受測者認為量表中所問題的問題,或所說的事情對,對自己而言是有意義的; 受測在填答量表時,會真情流露,並適當地、恰如其份地,反映在量表的尺度上; 量表上所反映的情感或看法,與受測者的實際行為或未來行為有高度關聯。 第二聲:典型表現 vs. 最佳表現 典型表現 (Typical Performance):適合採用長期縱貫性資料 最佳表現 (Maximum Performance):能力評量;應用於預測未來表現;適合受評者清楚知道將受評鑑,有外顯或內隱的指導語要求其盡力表現,短時間下高度注意力運作下的表現 是否混淆教師的典型表現與最佳表現? 教師上課的準備度為典型表現,但是熱情與投入似乎較偏向最佳表現。 督導評量 (supervisory rating) 是否可行:它與典型表現相關較高。 第三聲:可提取性 可提取性(availability):「如果我能夠想起某件事,它一定是重要的、經常發生的或真實的!」(McKelvie, 1997; MacLeod Campbell, 1992; Tversky Kahneman, 1982)。 Bias due to search set:學期中的顯著事件(salient events)可能有過度影響;特殊事例(較令人印象深刻)較容易從回憶中提取,這些顯著事件便可能干擾教學評量的評定。 第四聲:定錨效應 (anchoring) 因為始參照點不同而對後來判斷或決策所產生的調整或遷移效應,就是「定錨效應」(e.g., Block Harper, 1991; Jacowitz Kahneman, 1995; Lovallo Kahneman, 2003; Tversky Kahneman, 1974)。 特定科目的教學評量與該學期修習科目的其他教師表現有關;若其他科目的教學較差時,一個教學普通的科目容易被評量地較好(高估),反之,若其他科目的教學較佳時,一個教學普通的科目容易被評地較差 (低估) 。 第五聲:評估連續與分散事件的偏誤 人們在進行決策時的認知偏誤,還會有「傾向高估連續事件而低估分散事件」(Fisk, 2005; Fisk Slattery, 2005; Frederick Libby, 1986; Tversky Kahneman, 1983 倘若某位老師「連續」幾個禮拜遲到或請假或調課時,這些教學表現的連鎖狀結構(chain-like structure; Tversky Kahneman, 1974)會產生高估此事件的結果;但倘若相同的請假次數平均分散在一學期時,漏斗狀結構的分散性(funnel-like structure of disjunctions)將使得遲到或請假的訊息作用被低估。 若連續請假事件若發生在期末教學評量之前,「近時效應」更可能與連續事件起交互作用而更加強此事件的負向印象。因此,一個老師如果在一個學期連續請三次假,跟三次請假平均分散在學期當中對於教學評量的影響應是不同的,分散請假的效果容易被時間間距稀釋。 第六聲:效度錯覺 效度錯覺(the illusion of validity):人們在判斷或預測一件事的發生機率時,倘若給定的訊息與預測的結果較為一致時,通常對於該判斷或預測的信心會過份自信(Tversky Kahneman, 1982)。 對於一位第一學年科目成績都是B的學生,人們對其最終GPA預信的信心顯著高於對另一位第一學年科目有A、C參半的學生,然而這二位學生第一學年的平圴表現皆為B。 人們對於變異性的訊息組合較為敏感也較不看重,對於一致性的訊息則賦予較多判斷與信心的比重。因此,倘若甲教師在一學期當中的授課表現較為起伏,假設四個月的表現組合依序〔A、C、A、C〕,另一位乙教師的教學表現則相當平均與一致〔B、B、B、B〕,基於一致性的訊息組合較佔優勢,乙教師的教學評量可能會比甲教師要佳。 教學評量反應組型的解讀。 第七聲:錯覺相關 錯覺相關(illusory correlation):人們傾向將同時發生的事件(co-occurrence events)誤以為存在因果關係,或高估這些事件伴隨出現的機率(e.g., MacDonald, 2000; Yates, 2000),這即是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