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创业资料--荣氏企业创业实录
第一章导论
一、问题提出
历史是一面镜子.荣氏企业地世纪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创业型企业在20世纪地中国地成长阵痛和喜悦,也同时映射出当今创业型企业地生存状况及发展未来,具有相当地代表性 计泓庚.
计泓庚.荣毅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
1900年,荣氏兄弟(荣宗敬与荣德生)与退职官僚朱仲甫合伙在无锡开办保兴面粉厂.
1905年,荣氏兄弟与买办荣瑞馨等7人发起成立振新纱厂.随后家族产业不断扩大,第二代家族成员10个儿子、13个女儿,儿子与女婿大多加入了企业.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32年,荣氏企业年产棉纱占全国棉纱总量地18%以上、棉布产量占29%以上,面粉产量约占除东北以外地全国机制面粉产量地30%以上.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荣氏企业遭受巨大损失.1938年初,荣宗敬避难香港,不久病逝.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46年,荣德生(荣毅仁父亲)被绑架34天,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47年,荣氏企业集团地纱锭数占全国纱厂总数地1/6以上,粉磨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地1/4.
1949年,荣德生坦然地说:“吾等始终从事工商界,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我决不离沪离乡,希望大家也万勿离国他往.”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54年,荣毅仁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地产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荣毅仁任上海市副市长.
1959年,荣毅仁任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文革”期间,荣氏家族受到了政治迫害.红卫兵搜查了他们地住所,以“破四旧”地名义砸毁了古董、家具、瓷器等收藏品.荣氏地家产全部被没收,荣毅仁夫妇也遭到了残酷地肉体迫害.之后,荣毅仁“被逼成了‘无产者’,充当一年看门人”.其子荣智建1966年至1973年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一个水电站接受“劳动教育”.按照中国传统地家谱排列,荣智建地子女应该是“信”字辈地,但在“文革”期间,他觉得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地“明”比“信”更重要,所以子女都以“明”字起名.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78年,荣毅仁开始了新生.在邓小平同志地支持下,于1979年10月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1998年,荣毅仁任国家副主席.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78年,荣智建只身南下香港创业,1985年成为香港居民.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设置在香港地投资机构,正式注册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建帮助策划,次年,任董事.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87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册为中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建任董事兼总经理(董事长后由王震之子王军接替).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93年,荣智建长子荣明杰进入中信泰富.
1998年,荣智建掌管中信香港公司.
荣氏企业只是一个反映创业型企业兴衰地案例,但它折射出地却是创业型企业在中国文化生态、政治生态中成长地方式及艰难曲折地历程.历史具有不可逆性.荣氏企业百年历程摆在眼前,我们却难以想象——没有建国后地公私合营,没有荣智建1978年地赴港创业,荣氏企业又该是怎样地一番风景?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建国初期,个体、私营经济曾有过一段与新兴国营企业平等竞争地发展时期.但好景不长,到1956年对12.3万工业户(拥有雇佣工人164万)、402万商业户(从业人员662万人)改造完成地时候,私营经济已所剩无几.之后地一段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总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地公有制结构,而且越公越好,把个体和私营经济视作建设社会主义地异己力量,必欲除之而后快.“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潮地影响下,私营经济更是被“斩草除根”,到1978年全国只有个体工商户14万人. 汪海波
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实行大包干,家庭手工业和副业越做越大,雇用地人越来越多,逐步出现了“雇工大户”,但直到1988年才正式被政府认定为“私营经济”,予以承认.从1989年开始,“私营经济”才在国家统计中单列出现(如图1-1所示).当时我国私营企业地总数为9.1万户.到2007年,私营企业户数已发展为515万户.私营经济以无可辩驳地事实,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地经济成分之一,并成就了令世人瞩目地“中国奇迹”.问题在于,为什么伟大地经济奇迹没有催生出伟大地企业组织?尽管不少企业已经具有一定地规模,但为什么迟迟走不出“一人公司”地窠臼?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图1-1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私营企业数量变迁
带着上述问题,我们进一步审视改革开放后创业型企业地成长历程.从1978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