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1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
郎兆楠
引言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并为美国在世界文学领域建立了新的里程碑。[1]
马克·吐温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尖锐地揭露了美国民主与自由掩盖下的虚伪,批判了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社会弊端,诸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的伪善、扩张侵略等,表现出他对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马克·吐温虽然写了许多内容、情节不同的作品,并且在这些作品中使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但他的作品反映了两个相同的主题:第一、反对宗教,反对奴役,反对歧视和与命运抗争;第二、揭露美国社会的真实面目。这两个主题是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例如,他在《我怎样编辑农业报》和《田纳西的新闻界》中揭露新闻界勾心斗角和浅薄无知;[2]通过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反抗奴隶制和歧视的精神;通过《竞选州长》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公开了所谓美国“民主”的真实面目,表达出了反对束缚,追求真正自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在小说《坏孩子的故事》和《好孩子的故事》中讽刺宗教教育对青少年的毒害,批评代理宗教的虚伪和残忍。在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表现出的反对和揭露的两大主题是最明显的。
美国社会充满了奴役和压迫,这些都源于宗教、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哪里有压迫和奴役,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诞生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白人小孩哈克贝利和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毫无理性的私刑,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小说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独特而自然,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马克·吐温试图通过其作品表明他对这些奴役和压迫的态度,也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色彩。
反抗的主题
如果要在美国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反抗愚昧和不平等,因为人是需要继续前进、不断进步的。愚昧和不平等都源于宗教、奴役和命运。
对宗教的反抗
反抗宗教是马克·吐温作品永恒的主题。他在许多作品中批判教会对青少年的毒害,让我们来看看马克·吐温如何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突出这个主题的。
反抗宗教,就是反抗宗教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第一章写到:
不一会儿,我的烟瘾上来了,我请寡妇让我抽烟。可是她不答应。她说这是坏习惯,也不干净,我千万不可再犯。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咋呼一件事儿,其实这事儿他们一窍不通。此刻她操心摩西的事,而摩西跟她非亲非故,你瞧,人都早没了,对谁也没用,可一听说我要做一件多少有点好处的事,就找我天大的岔子。再说,她自己就吸鼻烟,不用说,那不算什么,因为这是她自个儿犯得。(第6页)
短短的一段文字为读者呈现了鲜明的对比,讽刺宗教的口是心非。当哈克想抽烟时,寡妇不容许,说“这是坏习惯”,并试图说服哈克不要抽烟了,但寡妇本人需要鼻烟。在小说中,寡妇是宗教的代言人,也就是说,宗教法规是用来约束其他人而并非它本身,它用来约束那些不相信它的人们,而不限制这些基督徒,它用来抑制哈克,而不是寡妇本人。
在第十八章中哈克与葛伦裘福德去教会中:
下一个星期天,我们全家上大约三英里外的教堂去,人人都骑着马。男人随身带着枪,柏克也带着,有的用两个膝盖夹着,有的把枪靠在墙边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谢柏逊一姓的也是这么办,布道布的没意思——全是什么兄弟情谊以及这一类乏味的货色,可人人都说这道讲得好,大家在回家的路上尽谈这个,还滔滔不绝地谈信仰啦,乐善好施啦,上帝普救众生啦,前世天命注定啦,没玩没了一大套,我真觉得这是我至今过的顶顶难受的星期天中的一个。(第114页)
这是一个很好的讽刺场景,大的家庭都去教堂,鼓吹信仰的善行。但奇怪的是,男人们都是带着枪去那里的,从表面上看,教会是一个和平的地方,但可笑的是,事实上那里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成为两个家庭互相暗杀的地方。而对于个人,他们嘴上说着“兄弟之爱”、“信仰”和“善举”,但他们的行为却是相反的。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宗教、教会和基督徒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哈克回到教堂帮助莎菲娅取回她的“书”,使得宗教的口是心非变得更加明显:
接着她说她把《圣经》忘在教堂里座位上,夹在另外两本书中间,我能不能不声不响的溜出去,上那儿替她取回来,什么话也不对别人说。我说能。于是我溜出去,上路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