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尔基 《我的大学》 马克西姆·高尔基 生平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列宁称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原名叫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 年3月16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的一个普通木匠家庭。他幼年丧父随母亲回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生活。童年的这段不幸的寄居生活中,善良而慈祥的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民间故事、童话,唱民间歌曲,激起了他对正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诗歌,就像蜂房里充溢着甜蜜一样”。10岁时,因为外祖父的染坊破产,高尔基只好中途辍学,走向“人间”,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苦难。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是他“唤起了我对于读书的兴趣”,激发了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决心。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怀着强烈的读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希望落空,贫民窟成了他的“大学”。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四处奔波,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做工之余,他勤奋读书自学,接触到了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1888年到1892年,高尔基怀着了解祖国、要“亲自去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的愿望,两次徒步漫游俄罗斯。这两次漫游使他更深入地了解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创作素材。189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问世,他以他父亲的名字马克西姆和“痛苦的”(音译为“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从此走向了文学创作道路。 创作分期 1.早期创作(1892-1907) 2.中期创作(1907-1917) 3.晚期创作(1917- 1936) 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人民不断觉醒,反抗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日益高涨。对于生活在底层的高尔基,亲历了人生的苦难,目睹了形形色色的人间惨剧,使他“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此时的高尔基虽然向往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但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基于自已对社会正义的朴素理解去描写理想,歌颂为自由而献身的英雄,抨击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小市民的恶习。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有《少女与死神》(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4)《鹰之歌》(1895)、《海燕》(1901)等。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由腊拉、伊则吉尔老婆子、丹柯三个故事构成,以老婆子对“我”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腊拉的传说:腊拉是鹰和少女所生的儿子,他是一个孤傲自大的个人主义者,狂妄自大,极端自私,“不愿拿一点给别人”。最后,人们都弃他而去,他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影子,在草原上游荡。第二个传说写丹柯为了带领全族人走出黑暗的森林,毅然剖开胸膛,高擎起燃烧的心为众人照明,最后骄傲地笑对死亡。作者把腊拉与丹柯的形象进行对比,抨击了孤傲自私的腊拉,歌颂了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舍弃自我、英勇献身的丹柯。伊则吉尔的故事是两个故事之间的媒介,写她年轻时美丽健壮,但只顾贪图爱情的欢乐,追求个人享乐,虚度青春年华,老来成了“一副赤裸裸的骷髅”。作者以此否定了庸俗、轻浮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 返回 《海燕》发表1901年4月,是作者在参加了彼得堡学生游行示威后写成的。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与《鹰之歌》同样的象征手法,但它比《鹰之歌》具有更加明确的阶级斗争内容和革命主题。它深刻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广大群众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作品一开始就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俄国革命前夕的斗争情势,塑造了海燕这个英姿勃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追求胜利的革命者形象: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他在革命高潮来临之时,满怀豪情地投入战斗,与象征反动势力的“乌云、狂风、雷电”英勇搏击: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 ..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发出了洋溢着战斗豪情的热烈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整首诗充满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当时的革命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这一时期除了浪漫主义作品外,高尔基也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作品。他从人道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