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法是借助热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具吸着在皮肤上,引起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称为角法,在我国晋代已开始应用。拔罐要用罐具,罐具的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瓷罐、金属罐(铜罐、铁罐)、玻璃罐、抽吸罐等。现代,以玻璃罐和抽吸罐使用最广。
一、拔罐的治疗作用
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功能。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拔罐疗法则能调整脏器功能,促使阴阳转化、消长,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
2、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机体的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运行不畅。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之,从而营卫调和,经络疏通,增强体质。
3、开达抑遏,活血化淤,托毒排脓。拔罐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淤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气血畅通。对于疥疮脓疡之类未成脓者则可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成脓者则托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通利关节所谓“不通则痛”风、湿、寒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经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致肌体活动障碍。
5、反映病侯,协助诊断。外邪侵袭人体,气血失调,病邪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转变。内脏出现病变时,邪气即可通过经络的流注,气血的盛衰而由里及表,在相关经络、局部及内脏相联系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或体征。因此通过拔罐部位皮肤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
二、拔罐方法
1.火罐法:属于传统方法,它利用燃烧时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具吸着于皮肤上。分为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及架火法四种。
投火法:用蘸有95%浓度乙醇的棉球(注意,不可蘸得太多,以避兔火随乙醇滴燃,烧伤皮肤)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扣在所选的区域。
闪火法: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统一圈,立即抽出,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
贴棉法:将二厘米见方的乙醇棉片贴敷于火罐内壁底部,点燃后迅速扣于穴区。
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如青霉素瓶盖),上置一乙醇棉球,放在穴区,点燃后,扣以火罐。
2.抽气罐法:这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方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抽吸器,一为不同型号的带有活塞的塑料罐具。
三、拔罐的准备及操作方法
1.拔罐前做好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患者体位: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选罐: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操作方法
(1)留罐法:为最常见的吸拔形式。是指罐具吸着之后,停留5~20分钟再取掉。面部及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留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可长一些。一般以局部显现红润或瘀斑为宜。注意,留罐时间太长施术部位会出现水泡,可涂以龙胆紫药水,必要时加以包扎,多在数日内吸收结痴,不留瘢痕。留罐法适于火罐治疗的各种病症。
(2)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潮红或出现瘀斑为止。多用于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症。
(3)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多用于病灶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先在该部位擦上一层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选择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选中等型号),将罐吸上后,左手紧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肤,使之绷紧,右手拉罐向下滑移,达到一定距离后,再将左手按紧下端皮肤,右手拉罐向上滑移。如此进行上下或左右反复推拉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本法常用于腰背部肌肉劳损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也有称絮刺法。拔罐前,先在穴区用消毒三棱针或皮肤针点刺或叩刺,然后拨罐留罐10~15分钟。去罐后,拭去血迹。本法适用于各种扭挫伤及疼痛固定的肌肉疾病。
四、适应病症
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痛、扭挫伤、感冒、胃痛、腹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