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8 咬文嚼字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古代文人的很多诗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这在诗词上叫“练字”,而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却把它叫做——“咬文嚼字”。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跟着朱光潜先生一起去体会“咬文嚼字”的妙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其中的道理。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的观点。 (2)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写作中,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对“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有”表示赞美, “你这”表示深恶痛绝。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句,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是不带有情感的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中“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有“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你是”“你这”两种表述究竟有什么不同?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你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第一个例子说明:文字不同,情感不同。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 《史记》原句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第二个例子说明: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推敲”的故事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敲 推 请找出文中作者对“推敲”的解释。 “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上的,于是自掩自推,表明寺里只有他一人,独来独往,自在无碍,场合冷寂。“推”字容易令人想起月下归僧推开厚重的门,门的“吱嘎”声,更显夜的寂静。“敲”字表明寺门是关上的,不是虚掩,月下归僧自然是敲门,也说明了夜深了,万籁俱静之际,一声轻微叩门声惊动了归宿的鸟,静中有动,景中有声,诗味蕴藉。两字各有各的意境。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第三个例子说明:对文字的推敲,实际是对思想感情的“推敲”。 《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第四个例子说明: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在写作中,一写就先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