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 叶的特征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 暗示性 比“树”显得更单纯,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语言有概念的意义,也有潜在的意 义。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含蓄性(暗示性)特征。 -*- * 9 说“木叶”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整理文章列举的诗句。 (2)通过梳理课文结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走近作者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整体感知 听录音,给红颜色的字注音。 袅袅—— 灼灼—— 寒砧—— 亭皋—— 萧萧—— 疏朗—— 窸窣—— 冉冉—— 绵密—— 迢远—— 相去无几——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明亮鲜艳的样子。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柔和紧密的样子。 遥远。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现 象 结论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关 键 点 在“木”字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九简单句和并列句.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六动词和动词短语.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七动词的时态和语态.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三形容词和副词.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十二完形填空.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十复合句.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十六词句运用.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十七书面表达.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十三阅读理解.ppt
- 课标版中考英语准点备考专题精讲十四任务型阅读.ppt
-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说“木叶”》2.ppt
-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1.ppt
-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2.ppt
-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ppt
-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2.ppt
-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2作为生物的社会》1.ppt
-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2作为生物的社会》2.ppt
- 人教中考英语复习第一篇教材过关八上第6课时Units1_2.ppt
- 人教中考英语复习第一篇教材过关八上第7课时Units3_4.ppt
- 人教中考英语复习第一篇教材过关八上第8课时Units5_6.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