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ppt

语文:1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 结尾段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明或揭示文章的主题。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设置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一、文本审美 1.叙议结合的手法 作者叙写杜甫的经历时,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杜甫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暗示了作者的态度,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如文中说:“杜甫所推崇的张九龄、严挺之都被他排挤……与李适之友好、后来与杜甫关系非常密切的房琯也贬为宜春太守。”这段话很长,作者用铺叙的手法交待了当时对杜甫所推崇的官员和朋友的受迫害,交待了杜甫的生活环境,暗 示了杜甫生活遭遇的恶劣。下文紧接着就是对上一段的小结式议论:“这时的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恰当的议论不仅将叙述进行归纳,而且将叙述的内容进行挖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传主杜甫的艰难处境。 2.“以杜解杜”的方法 “以杜解杜”的方法,就是从对杜诗的反复阅读当中咀嚼出杜甫的生活和思想。作者取材的基本对象是杜诗原作,但不是采取介绍作品的方式,而是从立传的要求出发,将最能显示杜甫自身形象、最能反映杜甫生活经历和生活遭遇的那些作品选择出来,将它们还原为史料。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根据”,正是以整部杜诗作为保证的。 3.“诗人写诗人”的风格 这不是诗人的出处和经历的冷冰冰的记录,而是以“精细而有力”的“心和手”构想和描绘出来的十分丰满、有血有肉的诗人“图像”,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的音容言笑、喜怒哀乐,既充满真情实感,又富于生活情趣。冯至先生是诗人,文笔生动,热情洋溢,他善于把杜甫的诗句融成自己的语言,写来娓娓动听,富于感染力。 二、写作迁移 本文在叙写杜甫的经历时,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请运用这一手法,以“放弃”为中心写一段话。 【示例】 中国历史上不乏懂得放弃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再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这件小事或这点小利,却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看看前人的做法,再看看自己的行为,我们会不会感到汗颜呢? 【漫漫古典情】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 杜甫诗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 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冰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甫诗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草堂·诗魂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又是一个秋意浓浓的季节,我走进了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万里桥西,百花潭北,草堂,栖居着一个伟大的诗魂。诗圣杜甫曾经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时间。四年不算长,草堂亦只是诗人生活中的一个驿站。公元759年岁暮,饱经战乱颠簸之苦的杜甫携着家眷由陇入蜀。翌年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风景优美的浣花溪畔一棵高大的楠树旁盖起了草堂。后来几位好友相继离世,诗人感伤不已。此时,纵使乡

文档评论(0)

151****0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