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王安石变法学案设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历史选修1改革史(荆公变法) PAGE 7 第三讲 王安石变法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⑵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2、难点: 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课前阅读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内部方面,政府官员数目持续膨胀: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内外官已达一万多人,仁宗皇祐年间(1049年-1053年)达两万多人,“十倍于国初”,导致冗官、冗费激增。执政大臣多“榻茸常材,斗筲小器”,而“班仅庶僚,非有殊迹,亦被横赐”,保守主义盛行,不得不与豪强地主妥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兼并令农民转职军旅,使得军队人数激增。北宋初年给予军、公人员极大优惠和特权,可免除差役和赋税。对外方面,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军队人数是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养兵之费,在天下据七八”。将不专兵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岁入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很明显是入不敷出;使得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压力更加沉重。真宗朝有李顺、张余等领导益州贼乱,之后持续爆发小规模的匪乱,“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北宋岁入岁出表 (单位:匹贯石両) 年 岁入 岁出 1021(天禧五年) 150,850,100 126,775,200 1048(庆历八年) 103,596,400 89,383,700 1049(皇祐元年) 126,251,964 126,251,964 1065(治平二年) 116,138,405 131,864,452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同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神宗,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弹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司马光:“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司马光与王安石完全决裂,司马光辞官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三、教学过程 1.变法背景 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尖锐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朋党之争(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 ㈡积贫积弱局面 ⑴积弱 原因: 集中军权:。 1、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相互牵制; 实行“更戍法” 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2、荒年募兵,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 集中财权:设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

文档评论(0)

yyons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