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声现象
知识要点: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3.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4.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 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4.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5. 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 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B超”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超声波探测仪
2. 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计算公式: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应用:回声定位、圜丘等。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 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 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典型例题分析:
例1、(2011·天津)如图1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例2.(2011·广东湛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只能传递信息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例3.(2011·广东湛江)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并引发海啸,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都会产生_______(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冷却系统破坏,日本当局不断采取向反应堆空中、地面注水的方法进行冷却,以免造成更大的核事故,这种冷却方法主要是利 用了水的________大的特性,核能是_____能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