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摘 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表现进行分析,得出了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家庭行为等几方面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学生本人,授课老师、学校的氛围都会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文章最后提出了(1)培养学生的兴趣(2)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3)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4)给予及时的反馈(5)提高教师教学技能(6)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积极性 教师 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表现 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确定目标的原动力。大学生积极的、自觉的、主动的学习状态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但是,近几年,通过对学生上课精神状态的把握以及在课下和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呈现出日渐弱化的局面。大一刚入学的学生身心状态明显好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在校时间越长的学生,其精神面貌、身心状态越显得萎萎缩缩、萎靡不振,对学习和学科知识持消极和厌倦的态度越强烈。他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想做,即便是曾经感兴趣的学科,喜欢参加的活动,也感到无味。于是,由于缺乏学习积极性,平时上课不努力,导致他们在考试的压力下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情绪躁动,寝食难安。并且,由于过度冷漠,导致对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失去了年轻人的神气、热情与激情,悲观、气馁、自暴自弃,把所有的愁苦、愤懑积压于心,不向别人倾诉,最终走向极端。我国大学生因为学习不理想而自杀的情况也说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思想问题亟待关注。 二、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1)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专业怀有浓厚兴趣,其学习积极性相应也较高,反之,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会造成学生丧失对该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有学习兴趣引发的学生本人的积极主动性是学好一门学科必备的先决条件,然而对于大多数考到学校后,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所报的理想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专业问题而导致学习兴趣的缺失的现象不再少数。有调查显示,大约有36.1%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会转专业,这说明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把握所学的学科方面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还不够,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转移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的适应所学的学科。 (2)学习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知识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是学习态度的积极性的表现,悲观、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这不仅使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信心,而且还对于事物失去想象力、爱好和创新能力。消极的学习态度也部分是受到社会上很多观点以及现实的影响,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能够把学习作为第一位,安心学习的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大多数学生考虑的是学到这个专业以后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3)学习目标 学习的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哈佛大学商学院曾经跟踪1000多名学生跟踪长达几十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的学生做过长期的人生规划,10%的学生为自己设定过短期目标,而剩余的87%的学生有的有过暂时的、不明确的目标,有的是未设定过目标。对于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何方向,高中和大学的差异性,导致突然他们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人为其指引方向,他们也因此不能在短期内很好的设定自己的目标。缺少了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很多大学生在大一期间处于迷茫和混沌的状态,不知道学习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 (4)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williamsburden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最佳学习气氛的基本要素,而师生之间存在的心理距离则会阻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课堂氛围和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很多任课老师没有担任学生的辅导工作,在给学生讲授完课程以后,就匆匆离开课堂,课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课下更少和学生见面,学生仅仅根据老师的外表和传授的知识来判断老师的优劣,老师也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除了课堂上教授的课程以外的其他疑惑,从而使学生对于老师没有信任感,由此产生的对老师的偏见继而延伸到所学课程。 (5)教师授课方式 部分老师的授课过程还延续以前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课程的内容不能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