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储层渗透率不均匀性对增强型地热系统发电性能的影响-以羊八井地热田为例报告提纲一、研究背景二、羊八井地热田地质背景三、数值模型四、结果与讨论五、结论一、研究背景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再生的能源。根据埋藏深度,包括浅层地热能(埋深200m)、中层地热能(200m埋深3000m)和深层地热能(埋深3000m)。深层地热能,即干热岩地热能,往往温度高于150 ℃,占地热资源总量的90%以上,是地热资源的主体。增强型地热系统是开发深层地热能的有效手段。一、研究背景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过程一、研究背景我国增强型地热系统资源数量:中国大陆3~10km深度增强型地热资源总量为20.90M EJ;若按2%的可采资源计算,是传统水热型资源量的168倍,相当于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1]。[1]Wang J, Hu S, Pang Z, He L, Zhao P, Zhu C, Rao S, Tang X, Kong Y, Luo L, Li W. Estimate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potential for hot dry rock in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China.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12, 30(32) (Special issues): 25-31 (in Chinese). 二、羊八井地热田地质背景羊八井地热田位于我国西藏拉萨市西北约94km处的当雄县羊八井镇,海拔4290~4500m,是我国第一个水热对流型的高温地热田。热田北区ZK4001井深1450m,揭露有两层基岩裂隙热储层:240~450m层段和950~1350m层段。950~1350m层段为深部热储层,岩性为碎裂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碎斑状花岗岩,热储层平均温度248℃,压力介于8.01~11.57MPa,是本研究的目标储层。二、羊八井地热田地质背景ZK4001井测井曲线二、羊八井地热田地质背景羊八井地热田形成模式:实测热流值为108mW/m2;热田深部5~15km处存在地壳熔融体,是热田的热源。地热流体主要通过念青唐古拉山南缘断裂带补给,补给高程4860m左右,水源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三、数值模型采用五点井网法开采地热能:相邻两口生产井之间的距离是1000m。根据羊八井地热田的地质资料,井ZK4001内裂隙热储层位于950~1350m深度,储层厚度400m。三、数值模型为了考虑地层分层和渗透率各向异性对储层采热的影响,将950~1350m储层平均划分成八层渗透率不相等的水平分层,每层的厚度为50m,每层的水平和竖直渗透率均不相等。 三、数值模型 各层水平渗透率的平均值为50×10-15m2。假定储层水平渗透率kh与竖直渗透率kv之比为定值kh/kv = α 。储层垂向渗透率的不均匀性采用Luo et al.推导的无量纲因子β表征:三、数值模型本文综合考虑α=2,α=5和α=10三种情况,以及β=0(均匀储层),β=0.3,β=0.5和β=0.8四种情况下渗透率异性对储层发电性能的影响。四、结果与讨论循环流量:当α一定时,对比第一组case1、case2、case3和case4可以发现,随着储层不均匀性值β不断增大,储层循环流量逐渐降低;均匀储层条件β=0时,系统获得最大的生产流量。当β一定时,对比三组均匀储层case1、case5和case9可以发现,垂直渗透率kv对循环流量有着显著的影响,较高的垂直渗透率时会显著地提高循环流量。四、结果与讨论产出温度:当α值一定时,对比第一组case1、case2、case3和case4可以发现,随着储层不均性系数β增大,稳定阶段的时间长度逐渐增大,衰减阶段的时间长度逐渐降低,衰减阶段的产出温度逐渐升高。四、结果与讨论发电功率:当α值一定时,对比第一组case1、case2、case3和case4,随着储层不均匀性逐渐提高,β值逐渐增大,系统的发电功率We逐渐降低。四、结果与讨论注入压力:储层渗透率不均匀性对最大允许流量q对应的注入压力影响较小。四、结果与讨论储层阻抗:随着储层不均匀性逐渐增大,系统的水流阻抗逐渐增大。在储层各层渗透率平均值一定的情况下,均匀储层获得最小的水流阻抗,随着储层非均匀性逐渐提高,储层的水流阻抗逐渐升高。四、结果与讨论水泵功率:随着储层非均匀性逐渐升高,水泵功率 逐渐降低;在均匀储层的条件下系统获得最高的水泵功率。四、结果与讨论能量效率:能量效率η在研究的范围内随着储层不均匀性的增大只有微弱的变化。五、结论(1)在储层分层渗透率的平均值一定时,均匀储层获得最大的循环流量,随着储层的不均匀性增大,系统的循环流量逐渐降低。 (2)在储层分层渗透率的平均值一定时,均匀储层获得最大的发电功率,随着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阿里斯顿VL70VH3.0EVOAG+WH说明书.pdf
- GB50154-2009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docx VIP
- 软质岩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标准DB62_T 3285-2024.docx VIP
- 《JJG1006-2005-煤中全硫测定仪检定规程》.pdf
- 华中师范大学841有机化学2018年考研真题.pdf VIP
- 高质量数据集 建设指南.pdf
- 新12J07室外工程-标准图集.docx VIP
- 基于PLC的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设计.docx VIP
- KDOQI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2015更新版-开始血液透析的时机解读.pdf VIP
- T CALC 09—2025 免陪照护服务基本规范.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