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铁二十局集团
杭长(沪昆)铁路客专湖南段HCTJ1标段桐子岭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PAGE 113 -
桐子林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1.1编制依据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铁道部相关规章制度;
(2)国家发改委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批复文件,发改基础[2009]3045号;
(3)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的通知的意见,铁建设[2009]235号;
(4)铁道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文件(初稿);
(5)《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5]226号;
(6)铁道部与地方政府对铁路建设的商谈纪要及实施协议等;
(7)勘察设计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组成文件;
(8)当前客专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
(9)科学研究及试验成果;
(10)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
(11)地质勘查报告;
(12)初步设计阶段公司与地方签定的有关协议和纪要;
1.2编制范围
本施工组织适用于新建杭长铁路客专湖南段HCTJ1标桐子岭隧道(DK836+228~DK837+003),全长775m。
1.3设计概况
桐子岭隧道位于湖南省醴陵市王仙镇境内106国道西侧,隧道长度775m,中心里程DK836+615.5,围岩类别:Ⅲ级250m;Ⅳ级204m;Ⅴ级321m。隧道进出口均设置缓冲结构。
2.1线路概况
桐子岭隧道位于湖南省醴陵市王仙镇境内106国道西侧,隧道起讫里程DK836+228~DK837+003,全长775m,隧道进口埋深30m,出口埋深25m,中部最高埋深90m。为单洞双线隧道,线间距5.0m,设计行车速度为350km/h。本隧道位于直线段上,隧道内纵坡采用单面下坡,坡度为14.33‰。隧道出口段位于左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12000m,12005m,隧道内左、右线曲线段长均为267.89m,其余为直线段。
2.2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正线数目:双线
设计速度:350km/h
线间距:5.0m
最小曲线半径:12000m
最大设计坡度:14.33‰
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
牵引种类:电力
列车类型:动车组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
运输调度方式:综合调度集中
2.3主要工程项目及数量
隧道1座全长775m,综合洞室三处。
2.4工程特点
设计标准高,沉降控制要求严,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展开困难,主要体现在线位处多为林地和水田及民房,施工布置及征地拆迁困难;隧道地质差,Ⅳ、Ⅴ级围岩占隧道累计长度的67.7%,且存在断层、浅埋、煤层等地段,施工中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和工期风险;
2.5控制和重难点工程的分析和对策
桐子岭隧道进口表层为粉质粘土,土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碎石,下伏基岩为全风化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砂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出口表层为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碎石,下伏基岩为全风化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砂质结构,块状构造,胶结较密实。进口段属偏压段,加强洞口边仰坡防护,必要时增设抗滑桩。出口段DK836+800~810段为断层破碎带。隧道穿过煤层,隧道轴线与煤层夹角为20°,加强瓦斯监测,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详细情况见《瓦斯隧道专项措施》。
表2-5-1 隧道工程难点及对策表
隧道名称
工程难点
工期(月)
工程措施
桐子岭隧道
隧道出口267.89m位于曲线段,其余均为直线段,单面坡长775.08m,隧道进口存在偏压及出口段属浅埋段,隧道穿过煤层,有存在瓦斯的可能性,本隧道属过运架关键工程。
7
1.隧道施工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地质预报应纳入正常施工工序;
2.应特别重视浅埋段、偏压段的施工组织,避免坍塌、扰动山体及破坏地表植被,确保施工安全;
3.隧道防排水应作为一道重要工序并按设计严格执行;
4.隧道施工应贯彻仰拱先行的原则,采用仰拱栈桥进行整幅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5.在隧道施工前应对所有参建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认真研讨每道工序的施工工艺、质量检验办法及作业细则,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确保各工序的施工质量;
6.应对施工阶段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施工措施,编制应急预案;
7. 断层破碎带;按超前双层小导管预支护、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后径向注浆加强。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3.1地形地貌
隧址区主要为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标高75.2~234.9m,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地貌总体表现为剥蚀丘陵与丘间谷地相间,剥蚀丘陵自然坡度15°~30°不等,丘坡绝对高程99~234.9m,相对高差25~170m,测区植被较发育,靠近坡脚较平缓处多辟为村庄及水田。
3.2地层岩性
表层为第四季残坡粉质粘土、黏土,黄灰-黄褐色,硬塑,夹碎石,细角砾土。下伏基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