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形耦合(压力耦合) 外核为流动的液态金属,核幔边界处的外核流动会对崎岖不平的核幔边界地形施加一个力,产生对应的力矩,这个力矩作用于地幔,转移了核幔的角动量,使得地幔产生进动、章动以及自转角速度大小的变化(这将引起日长的变化)。 如果核幔边界存在1km(甚至更小)的径向起伏,形状力矩的轴向分量变化足以激发日常10年尺度的波动。 * 4 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 粘滞耦合 由核幔边界粘性界面层中的层流引起的粘滞切应力。 粘滞耦合量级即使在极端的粘滞系数假设下依然很小 利用恰当的耦合模型有可能解释“十年尺度日长变化机理”?【当今科学难题】 * 4 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 总结 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 PREM 模型提供的各种地球内部物理参数 构建PREM 模型的数据源 不同圈层间的耦合作用 * 练习题 1 科学家划分固体地球圈层的依据是什么? 2 固体地球的一级、二级、三级圈层分别是如何划分的?各个圈层有什么主要特征? 3 你有什么证据能表明地球内部密度肯定大于地表密度? 4 为什么说外核是液态的? 5 有什么证据表明内核是固态的? 6 你用什么办法能证明内核是超速旋转的? 限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地下深度十分有限。现在世界上最深的矿井仅4~5km,最深的钻井不过12.5km,即使是大山喷出来的岩浆,最深也只能带出地下几十到200km左右的物质。目前天然和人工地震是“透视”地球内部的主要工具。 * 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G.G.Stokes 1819-1903),证实地震过程产生两种弹性波,一种是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波,一种是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又称S波。纵波速度快,总量领先,横波滞后。P波与S波都是在物体内部传播的,都叫体波。另一种地震波只在地球表面传播,称为表面波,简称面波,对固体地球表面的破坏作用最强。 * 一种是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波,一种是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又称S波。 每一种穿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能量)给予一种缩写符号表示:各向同性地幔支持压缩波和剪切波,分别用P和S表示。压缩波在外核和内核中分别用K和I表示,剪切波在内核中用J表示。如一种简写波路径PKIKP表示一个压缩波从地幔穿过外核到达内核然后穿过外核返回地幔,另一种简写路径SKS表示剪切波穿过地幔到达液核变为压缩波然后换到剪切波从地幔穿出。此外,有核幔边界与内外核边界发生的能量反射用c和i(都是小写)表示。如PcP表示压缩波在核幔边界的反射,PKiKP表示压缩波在内外核边界处的能量反射。还有一种命名方式是根据震中距来命名,如PKiKP表示成PKPCD。这是由于压缩波在地幔和外核中的速度差异很大,一定距离的地震观测站将接收到两个PKP波,分别是穿过外核顶部和底部的P波,当将穿过核的P波用震中距表示并绘图时,则能识别出两个PKP相位波合并的点。此时用PKPBC表示PKP通过深部外核的相位,PKPAB表示通过外核顶部的相位,而PKiKP用PKPCD,PKIKP用PKPDF表示。有时外核和内核相位用一种PKP表示。(Seism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core, MIAKI ISHII 2007) 1880年,英国学者来尔恩(J.Milne,1850-1913)等制造了 可以记录地震波传播情况的地震仪, 后又提出大地震所产生的弹性波可传遍全球的 观点,1889年在德国波茨坦首次记录到日本发 生的地震。从此,地球科学家开始利用天 然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现代地震仪已有很高 的灵敏度,地震波记录资料的累积越来越丰 富。利用天然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就好像用X 射线或超声波检查透视人体内部器官一样,并 已发展了一种地震层折成象技术,类似现已普 遍应用的TC技术。 【思考题: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地震仪的原理?】 * 根据地球内部波速和密度的分异,首先可将其 划分出三个一级圈层,即我们熟悉的地壳、地 幔和地核,这也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物性及化 学组分的分界单元。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 分界面称作莫霍面,平均深度33km;地幔和地 核之间的分界面称作古登堡面,深度2891km。 这两个界面上下的物质,在化学组成、物质状 态和物理性质上,都有重大的区别。 * 顺便提一下内、外核之间的交界面 顺便提一下内、外核之间的交界面 地球具有弹性,可传播横波和纵波。 地震波,因为 地震波是弹性波。日、月的吸引力能使海水发生涨落 即潮汐现象,用精密仪器对地表的观测发现,地表的 固体表面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 度为7~15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