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氓》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诗经.氓》教案 第一课时 一、标杆落点:1、了解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文章并根据注释疏通文字,梳理、归纳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现象。 二 教学过程预设 = 1 \* GB4 ㈠、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 2 \* GB4 ㈡ 简介《诗经》(参照资料处理)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 3 \* GB4 ㈢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 4 \* GB4 ㈣ 指导诵读 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 = 5 \* GB4 ㈤ 积累词汇(学生梳理归纳)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第二课时 一、标杆落点:1、理清文章大意,探讨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预设 (一)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 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 1 \* GB2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 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 2 \* GB2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3)以第二章为例探讨“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从语言品味入手看人物形象。 (4)集体朗读这部分。 从“决绝”部分看人物形象(六章) = 1 \* GB2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 2 \* GB2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从文中可以看出年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第三课时 标杆落点:1、理解比兴在在文章中的使用,分析其效果。 二、教学过程预设: = 1 \* GB2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 2 \* GB2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古诗中使用比兴手法例

文档评论(0)

152****3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