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第12讲 板块构造及其动力学.ppt

地球科学概论 第12讲 板块构造及其动力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般认为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 事实上,晚近地质时期形成的年青褶皱山系,皆展布于板块汇聚边界。 P130 地壳最大的一级构造单元是依据地壳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它们各具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板块构造意义。 地壳最大的一级构造单元是依据地壳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它们各具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板块构造意义。 地壳最大的一级构造单元是依据地壳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它们各具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板块构造意义。 初看起来,地幔对流对板块驱动机制的解释是十分精彩的,但事实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地幔对流模式存在的疑问:在密度粘度都很大的地幔中究竟能不能发生大规模的物质对流?即便能发生对流,其对流的速度是否能达到或超过板块运动的速度?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获得确着的事实依据,也没有成功的数学或物理模拟实验来得到验证。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出于军事、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考虑,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形与地质调查。例如,用回声测深等高精度的水深测量方法研究海底地形并绘制出精确的海底地形图;用重力、地震、地磁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海底的地质构造特征等等。到60代初,海底调查已获得了大量的新成果与新资料,为海底扩张说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堑 [qiàn]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出于军事、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考虑,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形与地质调查。例如,用回声测深等高精度的水深测量方法研究海底地形并绘制出精确的海底地形图;用重力、地震、地磁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海底的地质构造特征等等。到60代初,海底调查已获得了大量的新成果与新资料,为海底扩张说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堑 [qiàn] 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 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 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三大洋的中脊在南半球互相连接,总长达8万公里,面积约1.2亿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3。 海沟的横剖面多呈V字形,沟底深度一般大于6000m,深者可达10000m以上(如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3m),若计海沟沟底与岛弧或海岸山脉的相对高差,则可达13000m以上。所以海沟附近是地球上高差最为悬殊的巨型地形单元。 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现的。 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现的。 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 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秒。 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公里/秒。 不同海区,海底扩张可有两种情况。 像大西洋这样宽的大洋,在速度为每年数厘米的海底扩张作用下,大约一二亿年便可形成。 在太平洋上,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向两侧漂开,相反,大陆逆掩于洋壳俯冲带上,太平洋本是一个古老的大洋,其洋底不断地在洋脊处新生,同时不断地在海沟处潜没消亡,好似一条运动不息的传送带,大约2亿年左右洋底就可以更新一次。 建立的地磁年表,可用于地层定年和对比。 海底磁异常条带是50年代后半期发现的,其特点是大致平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并对称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单个磁异常条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公里以上而不受地形影响,在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错开。对于这种磁异常条带的成因,曾一度使人们困惑不解,有人认为这是洋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引起的,但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磁条带分布的规律性,也与当时所获得的海底地质资料不吻合。 洋壳的年龄不老于侏罗纪,相对于大陆地壳40多亿年的年龄而言十分年青,说明洋壳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转换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转换断层:洋脊之间的断层段上(将在地震那一讲仔细解释)。 这种巨大规模的横向断层早在50年代即已发现,曾被认为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并用以证明地壳中存在着巨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但是,它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1965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Wilson,1965)指出,这种横断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具有不同于平移断层的特征(图9.11)。 一,若是平移断层,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两侧的洋脊将越离越远;但如果是转换断层,虽然中脊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 二,若是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至于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BC段),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三,转换断层中相互错动段的错动方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