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分子结构 二:价层电子对数目与几何构型的关系(C级重点掌握)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总数(Z)的确定(另一方法) 中心原子为A的ABn分子的空间构型 判断分子或离子杂化类型及空间构型的方法 难点: “价电子对空间构型”:指由σ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共同构成的空间立体构型; “分子空间构型”:是指仅由σ键电子对组成的空间立体构型,即分子或离子的实际立体图形。 当孤电子对数目为0时,两者相同;如果不为0,两者一定不同。分子空间构型是扣除了孤电子对占据的位置后的实际空间构型。 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规则 电子在填充分子轨道时仍然遵从电子在原子轨道中填充的三个原则,即: 能量最低原理; 保利不相容原理; 洪特规则。 2.诱导力 当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相接近时,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作用下发生极化而产生诱导偶极.该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相互吸引而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极性分子固有偶极矩μ越大,(非)极性分子的变形性越大,则诱导力就越大.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同样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与极性和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诱导力 3.色散力 无论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均存在瞬时偶极,这种靠瞬时偶极产生的作用力叫色散力. 色散力是普遍存在的,即极性与极性分子、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以及非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均存在色散力.且分子体积越大,越易变形,色散力就越大.由于瞬时偶极的方向处在瞬息万变之中,故色散力的方向是多变的(没有方向性). 2-9.1: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称为取向力,色散力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B级重点掌握) 问题 解:这些说法都不对。极性分子之间因固有偶极相互作用而定向排列产生的分子间作用力才叫取向力。其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不只有取向力,还有诱导力和色散力。另外,色散力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包括极性与极性,极性与非极性以及非极性与非极性分子。 三:分子间力的特点(C级重点掌握) 1.不同情况下分子间力的组成不同 在多数情况下,色散力占据分子间力的绝大部分. 分子间力的分配情况(单位:kJ/mol) 8.498.7525.9823.0921.1329.5847.28 8.498.7425.8621.9216.8214.948.996 0.0000.00840.11300.5021.0041.5481.929 0.0000.00290.0250.6863.30513.3136.38 ArCOHIHBrHClNH3H2O 总和 色散力 诱导力 取向力 分子 三: 分子轨道类型(B级掌握) 不同的原子轨道以及组合形式不同,形成的分子轨道的形状也不同.常见有σ,π等类型. 形成σs成键轨道(波函数相加)和σs*反键轨道(波函数相减)两种轨道,如上图 节面 σs σs* 分子轨道能量高于原子轨道 分子轨道能量低于原子轨道 1.s-s组合: 2.p-p组合: 1)两条p原子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线性组合后得到成键σp和反键σp*两条分子轨道. 2pZ,A 2pZ,A 2pZ,B 2pZ,B 原子轨道相加 分子轨道 反键 成键 原子轨道相减 2pZ,A 2pZ,B 原子轨道 分子轨道 反键 成键 2)如果两条p轨道以“肩并肩”的方式线性组合,则得到成键πP和反键πP*两条分子轨道. 两个原子各有3条p轨道,故可以形成6条分子轨道,即σPx,σPx*,πPy,πPy*,πPz,πPz*,其中3条是成键轨道,3条是反键轨道. 结论 四:分子轨道的能级图(B级掌握) 形成的分子轨道中能量高于原来原子轨道的称为反键(分子)轨道;能量低于原子轨道的称为成键(分子)轨道;形成的分子轨道与原来的原子轨道能量相等(或相近)的称为非键轨道。 由此,对于第一,二周期元素所形成的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次序为: ? 对O2,F2分子:(B级重点掌握) σ1sσ1s*σ2sσ2s*σ2Pxπ2Py=π2Pzπ2Py*=π2Pz*σ2Px* ??对其它分子(如N2,C2等):(B级重点掌握) σ1sσ1s*σ2sσ2s*π2Py=π2Pzσ2Pxπ2Py*=π2Pz*σ2Px* 造成σ2Px与π2Py,π2Pz能量交错是由于N2分子等,其原子的2s和2p轨道能量差小于15eV,发生了2s与2p的组合. 2-7.1:在教材P90的图2-30中,同是π2P*,为何不同单质其轨道的能量逐渐降低?(A级掌握) 问题 解:因不同原子其核电荷数不同,对核外电子吸引力不同,所以即使同是π2P*,其能量也不同。且从左到右有效核电荷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