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外交的影响.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公共外交对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付逸林 付逸林 财政金融学院 学生号2010200174 摘要:公共外交这一术语从产生到现在将近50年,其中有过争论,但在当下发挥这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公共外交的系统阐述,探讨公共外交对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分析公共外交的机遇与挑战,对处理新形势下处理公共外交提供一些原则。 关键词:公共外交 理论争议 中日关系 机遇与挑战 自从1965年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教授提出“公共外交”以来,这个产生于冷战,发展于新世纪的专业术语面对着万千变幻的世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外交概述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 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1965年“公共外交”这一术语被正式提出,但是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被认为是军事、安全、经济等重大问题的附属物来看待。1987年,美国国务院正式将公共外交定义为通过电台等新手段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减少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误解,从而为美国利益服务。1997年美国国务院又将新闻署并入国务院,加强公共外交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中国对于“公共外交”的第一次官方回应是在2009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的会议上提出要发展中国的公共外交,在2010 年3月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第一次公开讨论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的理论争议与发展 “战略性的公共外交(以前通常称为宣传)从12世纪开始就存在了,虽然从中世纪以来在方法上更加复杂,但其目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通过影响外国公众和精英舆论来获取对该国外交政策的优势。”杰鲁尔 杰鲁尔·B·曼海姆(Jarol B. Manheim)出版了《战略公共外交与美国外交政策》(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公共外交产生于冷战时代。冷战时代,两极争霸,国际形式严峻。在公开的外交场合的基础上,十分需要开辟另一战场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而瓦解对方阵营,所以从产生的开始被认为是附属物,地位尴尬,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这一较为忽视的观点逐渐发生了改变。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的肯尼思·L·阿德尔曼(Kenneth L. Adelman)认为 “作为一种传递人类价值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工具,公共外交在过去被长期漠视。它能够提高美国的国家利益,更能够把自由带到专职政治的灰暗区域。” 1981年的《外交季刊》《为美国鼓呼:当今时代的公共外交》(Speaking of America: Public Diplomacy in Our Time)   冷战结束之后,一些学者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开始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宏观趋势出发,从外交公开化和国际互动的宽广视野审视公共外交的历史发展和理论逻辑。 三、公共外交的影响——以日本“3.11”地震后 中日公共外交为例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严重核危机。在地震发生后,中国的网络媒体充当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 中日两国之间有林林总总的矛盾。首先长久以来的历史问题一直萦绕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头,尤其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其次是领土争端,中日围绕东海和钓鱼岛等事件突出反映了两大国之间地缘政治的矛盾。第三是由于两国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有较大不同,导致两国人民存在一些难以轻易消除的矛盾。 地震发生后,中国的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两国人民情感沟通的重要媒介。比如在日本强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在微博上有一些网友发出了“老天惩罚日本”的感慨,但是更多的微博发言在表达悲伤和同情。到了6天之后,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看到一种复杂心理的表现,比如有微博网友说:“提到日本地震,当初我听到这个消息,心想让他们也尝点苦头。但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很快被另一种声音所淹没,顿觉刚才的想法太黑暗了,还是为他们祈福吧。” 这种认知上的变化,在不少微博中都有体现。中国民众更理性地区分历史问题和现实危机,更理性地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众。好的公共外交,往往就是不同国家之间找到相似性的过程。中日之间也不例外。一方面,这种舆论基础的变化,会影响到中日公共外交的“话题意识”,使得两国民间容易找到超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edenglo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