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静电的危害及消除..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静电的危害及消除 静电极性序列表: (+)玻璃—头发—尼龙—人造纤维—绸缎—醋酸人造丝—人造毛丝—纸纤维和滤纸—黑橡胶—维尼纶—莎纶—聚酯纤维—电石—聚乙烯—赛璐珞—玻璃纸—聚四氟乙烯(-) (+) 锌-铅-锡-铁-铜-银-金-石墨(-) 2、产生静电的外因: 1)摩擦带电: 紧密接触—电子转移—迅速脱离—带电 2)附着带电: 带电粉尘、离子—附着到与地隔绝物体—物体带电 3)感应起电: 带电物体—接近不相连导体—感应带电 4)电解起电: 金属+电解液(金属表面液体薄膜)—金属离子向溶液扩散—形成电流 一般强酸材料带负电,强碱材料带正电。 5)压电起电: 某些材料受压—产生电荷 6)极化起电: 绝缘体受静电场作用—内部与外表面都能带电(绝缘体内盛带电物体,外壁带电) 7)喷出带电: 粉气液小口外喷—剧烈摩擦—分子相撞—静电 8)飞沫带电: 空间飞沫—扩展飞散分离—形成许多小滴新液面—产生静电 3、静电种类: 固体静电——橡胶、塑料薄膜100kv; 粉体静电—— 液体静电—— 气体(蒸气)静电——6kv(CO2)喷射 人体静电——3kv~8kv,最高可达100kv; 特点:高电位、低电量、小电流、作用时间短 三、静电的危害 3、爆炸和火灾: 是最重要影响; 静电能量不大—但电压很高—易放电产生静电火花—引燃爆 (D) 四、防治静电的措施 工艺控制——从工艺角度采取措施 基本措施 泄露导走——静电接地 人防静电——去除人为静电 1、工艺控制法: 工艺控制法——从工艺流程、设备结构、材料选择、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限制静电的产生和积累,使之达不到危险的程度。 1)限制输送速度: 降低物料移动摩擦速度; 降低液体物料在管道中的流速。 控制流速是减少静电电荷产生的有效办法。 2)加速静电消散: 工艺过程中,静电产生和逸散同时存在; 区分静电产生区、逸散区,并采取不同的措施; 输送管路选用两种不同材料,使物料与不同材料摩擦形成相反的电荷,自动逸散; 适当安排物料投入顺序,降低静电危险性。 3)消除产生静电的附加源: 附加源: 液流的喷溅 容器底部积水受搅拌 液体、粉体内混入气泡、空气 粉尘在料斗料仓内冲击 液体、粉体混合物搅拌 消除附加源措施: 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溅——从容器底部注油(注油管申至容器底部液面下); 减少油罐车顶部注油冲击——改变注油管出口处几何形状(圆筒形<斜口形<T形); 降低罐内油面电位——过滤器不宜离管出口太近(需30s缓冲时间); 消除杂质——油罐内混入杂质,静电发生量增大。 油中含水5%,会使起电效应增大10~50倍。 降低爆炸性混合物浓度 2、泄露导走法: 泄露导走法——用静电接地方法,使带电体上的静电荷能够向大地泄露消散。 增湿 采用工艺手段 加抗静电剂 静电经接地导入大地 确保静置时间 增湿可降低介质电阻率,提高爆炸引燃能量; 抗静电剂加入非导体,可降低电阻率或直接导电; 确保静置时间使注油代入电荷有充足时间向罐壁及液面集中消散。 静电接地——与大地连接是消除导体上静电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是防静电中最基本的措施。 1)静电接地连接: 静电跨接、直接接地、间接接地 把设备上的各部分经过接地极与大地可靠连接。 2)接地连接原则: 金属导体应做静电跨接、直接接地; 电阻率1010Ωm物体及电阻率109Ωm表面做间接接地; 在有爆炸性气体的场所,静电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0Ω 3)静电接地场所: 一切用于加工、储存、运输的能产生静电的设备,均应静电接地。 (如:储罐、混合器、物料输送设备、排注器、过滤器、干燥器、反应器、吸附器、粉碎器等) 易燃、可燃气体管道始端、终端、分支处、转角处以及直线部分每隔100m处均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金属体应跨接形成连续导电体整体并接地; 设备内部不允许存在与大地绝缘的导体部件。 3、人体防静电措施: 1)人体接地: 设金属接地棒(人员随时用手接触,清除人体静电); 场所入口处、外侧设裸露接地物(门、扶手、支架等); 穿着防静电: 在有静电危害场所,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鞋和手套,不得穿化纤衣物; 穿防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