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菌感染伤寒菌痢;;中医、西医对伤寒的命名;;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肿大、特殊的中毒症状、粒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沙门氏菌属D群
G-短杆状,2~3 μm ×0.6~1μm
有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
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耐寒冷:水、食物中存活2~3w、粪便中1~2M、牛奶中可生长繁殖;-20℃长期保存。
对光、热、干燥、一般消毒剂敏感:日照数小时、60℃15`或100℃立即死亡。饮水余氯0.2~0.4mg/L迅速死亡。;病原学;;;伤寒玛丽; 伤寒玛丽的悲惨遭遇;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发病机理简述
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
病理特点
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及其与临床联系。 ;;潜伏期 3~60d 一般10~14d。
临床分型 ;典型病例临床分期:;;临床特征:热——稽留高热 缓——相对缓脉淡——表情淡漠 疹——玫 瑰 疹肿——肝脾肿大 低——WBC不高或减少毒——毒血症状;;玫瑰疹(rose spots ) ——7~14 day ——淡红色 ——充血疹 ——小斑丘疹 ——胸、腹及肩 ——2~4 mm ——持续2~4 day ——7~10个;玫瑰疹;;急危重,预后差,罕见。; 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
症状不典型,易于误诊、漏诊。
见于病前曾作伤寒菌苗注射;
病初应用过有效抗生素;
年幼儿童稍多见。; 起病急;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心肌炎、 DIC;
皮疹显著
病死率高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状就诊;小儿伤寒的特点
老年人伤寒的特点;复发与再燃的概念;;肠出血
肠穿孔
支气管炎及肺炎
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
其它;一般检查
细???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血培养: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1-2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粪便培养:3-4周阳性率最高
尿培养: 3-4周阳性率25%
玫瑰疹刮取物培养或活检切片:不作为常规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很少应用。但可用于带菌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肥达(Widal)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通过每5~7日复检1次,观察效价动态改变,若逐渐上升,价值较大;;结果判断应注意的事项
阳性最早出现的时间(第7天)、高峰时间(4~6周)、维持时间(数月以上)
“O”≥1:80、 “H” ≥1:160有诊断价值
仅“O”升高,“H”不升(发病早期)
仅“H”升高,“O”不升(曾患伤寒或接种)
O抗原为伤寒和副伤寒甲、乙的共同抗原
有少数假阴性假阳性;Vi抗体的意义:
主要用于伤寒带菌者的调查(医院日常开展的肥达试验不包括此项);菌体抗原凝集试验;鞭毛抗原凝集试验;.
?
;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
“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
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
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性)。
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结核等) 。
;若只有“O” 上升,而“H” 不上升,可能是发病早期
若只有“H”抗体上升而“O”抗体不增高可能是不久前患过伤寒或经预防接种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病原菌清除早,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沙门菌D群与A群可产生“O”与“H”抗体的交叉反应。
某些疾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部分血培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