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锂离子电池用LiFePO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Outline 锂离子电池 根据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体(USABC)的发展计划,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为止最能满足电动汽车中远期发展目标的二次电池体系。 锂离子电池特点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HEVs) – Toyota Prius 锂电关键技术---正极材料 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LiCoO2)的比容量远远小于负极材料,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整体性能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LiFePO4电池正极的工作原理 LiFePO4电池的优缺点 LiFePO4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LiFePO4 材料改性之C-coating 直接碳包覆 聚合物分解成碳包覆 导电高分子复合 导电高分子复合 黄云辉和Goodenough等人采用原位电沉积和原位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的导电高分子复合的LiFePO4 ,用导电高分子取代碳黑和粘结剂,材料的倍率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0C 充电容量高达90 %。 PPy包覆—PEG辅助 碳材料的加入影响 RuO2修饰的C-LiFePO4 LiFePO4 材料改性之金属掺杂 金属掺杂----提高电导率 问题与展望 包覆碳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减小颗粒尺寸,提高材料的充放电容量,但是它明显降低了材料的振实密度,最终降低了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 掺杂其他金属或金属离子虽然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导率,但是它在提高材料容量方面,效果不如包覆碳; 美国的A123公司主要从事掺杂金属离子的LiFePO4材料的商品化运作,日本Sony公司发表了一系列关于LiFePO4材料的研究成果,并申请了近10项相关专利; 国内的北大先行、湖南瑞翔、天津斯特兰、深圳比亚迪、台湾长园、台湾立凯电能(AL EES)等均在开展这类材料的产业化。我国现在已有一些工厂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各种不同容量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由于生产时间不长,规模还不大,造成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为LiFePO4电池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张胜利, 杨胜杰, 宋延华, 李维, 电源技术, 34 (2010) 299-302. 田野, 员娟宁, 山西化工, 30 (2010) 20-26. 蒋志君, 功能材料, 41 (2010) 365-368. 于川, 杨绍斌, 孟丽娜, 化工新型材料, 37 (2009) 12-14. 许寒, 郭西凤, 桑俊利, 无机盐工业, 41 (2009) 5-8. A.K. Padhi, K.S. Nanjundaswamy, J.B. Goodenough,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44 (1997) 1188-1194. J. Kim, G. Cheruvally, J. Choi, J. Ahn, G. Cho, K. Kim, H. Ah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66 (2007) 211-218. J.B. Goodenough,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74 (2007) 996-1000. A. Fedorková, R. Oriňáková, A. Oriňák, I. Talian, A. Heile, H.-D. Wiemh?fer, D. Kaniansky, H.F. Arlinghau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5 (2010) 3907-3912. Y.S. Hu, Y.G. Guo, R. Dominko, M. Gaberscek, J. Jamnik, J. Maier, Advanced Materials, 19 (2007) 1963-1966. F. Croce, A. D’ Epifanio, J. Hassoun, A. Deptula, T. Olczac, B. Scrosati, 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State Letters, 5 (2002) A47-A50. H. Liu, Q. Cao, L.J. Fu, C. Li, Y.P. Wu, H.Q. Wu,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8 (2006) 1553-1557. M. Konarova, I. Taniguchi,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5 (2010) 3661-3667. B. Kang, G. Ceder, Nature, 458 (2009) 190-193. B. Scrosati, J. Garche, Journal of Po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