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温庭筠之绮艳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温庭筠之绮艳词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之词向来是词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其词的评价,可谓论者甚众,歧见颇多。本文以最具温词特色的绮艳词为对象,结合词的自身因素和诗词相互渗透这两方面对温词绮艳风格之形成进行分析,并联系温庭筠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动机,了解到温词即使存在类似“感士不遇”的寄托,也是无意识的。这与其诗歌中有心寄托不同,其兴寄出于无意。而温词的这种创作特色又对后世词乃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温庭筠, 绮艳词, 寄托 温庭筠,字飞卿,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在他之前,词虽“里巷俗曲”已入文人之手,但只是偶一为之。至飞卿,所创既多,创调亦众,且开花间一派。后经五代之恻艳、衍余绪而为周(邦彦)、吴(文英)密丽一宗,温词也因此成了词学研究的热点。对其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有人认为温词“类不出绮怨”,有人认为“全祖离骚”,各家所持角度不一。对温词题旨意蕴的不同认识,引起了对其艺术成就评价上的差异。因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虽各有其是,亦难免有所偏颇。为此,本文从最能代表温词特色的“绮艳词”出发,略谈已见。 一、温词之“绮艳” 温词在以婉约为宗的情况下,突显两类风格:一类清丽白描,颇带民歌色彩,如《梦江南》、《南歌子》;另一类则与之相对,它浓艳细腻,绵密隐约,代表温词最典型的风格。其六十九首词中绝大部分为此类词。该类词多为描写以女性为主体的闺情宫怨、离别相思等,皆在以情爱为中心的绮艳范围内。最具代表的是《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我们称该类词为绮艳词。 “绮艳”即“浓艳绮丽”。所谓“艳”,实际上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词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 ADVANCE \u 温庭筠的绮艳词给人的外在感觉总是镂金错彩,秾丽香艳的,这是由它的语言和意象密集所造成的。温词语言华丽,喜用“金”、“玉”、“香”、“红”等一类语词,以及“鹧鸪”、“鸳鸯”、“翡翠”等一类的名物意象,而且使用频度极高。如用“小山”、“金”、“碧”状温馨之环境,以“香腮”、“蛾眉”绘美艳之姿色,以“花面相映”造优美之境界,以“绣罗襦”、“金鹧鸪”写精美之衣锦。同时内容上又以描写女性的生活和情感为主,因此多给读者一种华丽之感。 温词虽多写女性,但其“绮艳”的自身范围并不狭窄。除大部分是展示歌女的生活、思想方面的(《菩萨蛮》)外,还有忠妇的怨苦(《定西番》),有羁旅中感受的离情(《番女怨》),有女道士的艳情(《女冠子》)。而这种种不同的情,总会被读者妓情化。尽管如此,各类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的表现形式毕竟有所不同,而且温词所展开的空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闺阁和庭院,更有若干范围广阔远及边塞的,故温词写“绮艳”仍不失其丰富性。而且仔细品味会发现,温词虽秾丽香艳,人物幽微深曲的情感心绪却隐含在这一片浓艳中。 二、“绮艳”成因初探 温庭筠的绮艳词在晚唐五代是颇有影响的,所谓“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士人翕然推重”,盖非为虚辞。温词工于绮艳,其原因比较复杂,现选取两点,略作阐述: (一)词产生和繁荣的音乐背景和社会背景 词是一种配乐的抒情韵文,它的创作和流行都离不开音乐。隋唐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中外南北音乐的大融合,形成了词产生的音乐基础——燕乐。燕乐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胡夷”之乐而形成的,和郊庙祭祀的雅乐、汉魏六朝的清乐相比,它最大特点是带有鲜明的世俗性,以其富于变化的繁声淫奏来快人耳目、悦人心意。可以说,词自产生之初就被燕乐文化的娱乐消谴特性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歌酒相娱的天地里。 而后,随着隋唐乐舞的新变和兴盛,形成了唐代俗乐的中——教坊。教坊的出现,又对唐代朝野上下沉溺美色歌舞、竞逐新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中唐,酒筵歌舞空前繁盛,“处处闻管弦,无非送酒声”(刘禹锡《路傍曲》)“安史之乱”的爆发,在成为唐朝代历史的转折点的同时,也瓦解了原有的教坊力量,使音乐中心转移到了民间,也使原来从属于宫廷或少数贵族的歌妓,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面向了整个社会,具有明显的社会化倾向。至晚唐,上层社会普遍有一种末代心理,狂奢极欲。在急管繁弦、游赏宴乐中打发时光,歌舞享乐之风更胜中唐。 中晚唐为配合这种侑酒佐欢而出现的“倚声填词”,其作词者有直接参与歌舞的歌女乐工,也有市井下层按一定曲调随口配上歌词的各色人物,而更多的是那些与歌妓有频繁接触的文人。他们应歌者需要而作的歌词,不仅数量多,且有较高的艺术性。这种创作在隋及初盛唐时期往往是偶然、随意、不十分自觉的。而到了中晚唐,则逐渐有了一种不同于一般诗歌创作的自觉意识。 而这种意识根源于社会现实。词是商业城市繁荣和燕乐兴盛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实用功能就是侑酒佐欢。即使有时候在民间出现一些较原始

文档评论(0)

ji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