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德育模式的发展历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士学位论文 1 我国德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德育模式的内涵 在研究教育模式过程中,首先要清楚“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 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1】。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被定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 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比尔和哈德雷夫对模式的定义有3 个要点:一,模式是现实的再现,也就是说,模式是现实的抽象概括,来源于现实;二,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理论,而非工艺性方法、方案或计划;三,模式是简化的形式,也就是说,模式这种理论性形式是精心简化了的,以经济明了的形式表达。比较科学的揭示了模式的本质[3]。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4](P2)从上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又有现实性和具体性,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实践样式。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所以,模式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5](P8)在国内,由于德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及对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借鉴,德育模式问题也备受关注,其定义也在不断探讨之中。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则强调它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形式;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认为,德育模式不仅仅是德育方法,它与传授、访谈、施教等德育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德育模式也不仅仅是德育理论和德育形式,它比理论更具形象性比形式更具内容性。与此同时,笔者更加赞同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将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模式具有理论的意义,图形的表现,附之传播的载体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 模式受教育者教育者 模式 受教育者 教育者 传输(知识方法) 传输(知识方法) 反馈(认知判断) 反馈(认知判断) 1.2 我国德育模式的发展状况 德育模式是德育实践的产物, 同时又对指导德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和探索德育模式, 可以丰富和发展德育思想理论, 指导德育改革实践。此后, 随着德育实践的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三大模式: 1、传统——“理论教育”模式。近代在教育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道德教育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首推赫尔巴特, 他提出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原则, 后经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人的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传统——理论教育”模式, 即把一些具体相对固定的道德规则和美德灌输给受教育者, 通过训练、榜样、惩罚等方法, 巩固和强化灌输的效果,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强制教育模式, 缺乏情感因素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是其致命弱点。 2、现代——“自我教育”模式。与上述“强制教育”模式相对, 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人创造了一条摒弃灌输、重在发展受教育者自主性和道德能力之路。“我们所赞同的发展法就是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一种不同于灌输思想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按照发展的自然方向刺激自己的思想并使他向着每个儿童潜力以内的目的前进。” 3、革新——“新德育”模式。这一模式吸取前二种模式之长, 既强调通过开设德育教育课程等形式传授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 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 又强调广泛联系社会生活, 发展受教育者道德判断能力和自主意识。这样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整个过程基本上由两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非理性的方法形成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第二阶段要借助受教育者的理性和推理能力实现道德上的自主。近年来, 美国的弗里肯纳、英国的威尔逊等人是这一模式积极倡导者。这一模式被称为道德教育的“第三支力量”。除了上述关于德育模式的分类方法外, 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划分为: 认知派的道德发展阶段 模式, 新行为派的社会学习模式,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模式; 从思维方式角度, 可以将德育模式分为归纳模式和演绎模式。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产生的德育模式很多属于演绎模式, 即从一种思想或理论假设出发, 设计一种德育模式,用实验检验证明其有效后, 确立下来; 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