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科技发展对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的影响.doc

试析科技发展对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析科技发展对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的影响 ======================================================================  摘 要 科学理论为女性改变性别角色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技术进步不仅为女性的自我实现和重塑性别角色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还加快了女性的就业进程,为女性的自我发展和重塑性别角色模式提供了现实舞台,它们对于女性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模式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科技发展 性别观念 性别角色模式 重塑 1 科技革命: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变化的动因之一   从科技的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首先带来一次思想和文化的革命,使社会文化得到一次科学理性的升华,并与科学技术一起变革社会的生产方式,而后在生产方式的主导作用下,社会的性别观念与性别角色模式借助于一定科学理性的社会文化而逐渐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性别观念与角色模式。前工业社会阶段由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智慧、感情用事和软弱无能。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改变为生产社会化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女性的社会就业创造了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气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也减弱了女性的就业劣势。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的社会参预度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的性别观念渐渐转向积极、主动、进取和自信,她们由坚守传统的角色模式转变为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立型性别角色模式。据国家统计局和妇联联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抽样调查,现代女性对性别观念和角色模式的认知表现出四大趋势:一是“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女性的能力得到普遍认可。82.4%的女性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80.0%的女性“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占66.7%的女性反对“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说法。二是挑战传统性别角色的分工,只有18.5%的女性同意“女性应尽量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的说法。三是挑战男性传统家庭角色,87.9%的女性赞同“男人应该承担一半家务”的提法。四是女性的自立意识较强。88%的女性认为,即使家庭富裕,自己仍然会工作或劳动。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技术革命更多地打破了许多职业上的生理局限,男女两性在职业上更加接近,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角色互换。但由于传统性别观念和旧的性别角色分工根深蒂固的影响,后工业社会前后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呈现出传统型、自立型、兼性型等多元化的态势。 2 现代科学理论:女性重塑性别角色模式的思想武器   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相呼应,现代心理学对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和社会科学中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动摇着“男强女弱”角色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认为男性优于女性是因为两性生理特征不同,而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方面极少与性的差异本身有关”,而“是他们各自生养其间的文化所赋予的。”她对三个原始部落的男女性别角色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部落文化中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不同于我们社会的性别角色模式。第一个部落中的男女均表现为所谓的“女性”气质和行为特征,第二个部落中的男女均表现为所谓的“男性”气质和行为特征,第三个部落则表现为“阴盛阳衰”,两性角色模式是典型的“男主内女主外”。这一发现表明,各个社会都有性别分工,并不仅仅源于女性的生理功能。性别气质和角色行为模式是人为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米德的人类学研究向人们揭示出在两性性别角色的塑造上,社会文化因素比生理因素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决定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进一步说明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社会心理机制,他们认为,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他们用“制约作用”来解释“男孩和女孩都根据自己的性别,恰如其分地行动。”女性并非天生的柔顺、依赖和顺从,而是自童年时代起就受到社会期望和刻板印象的“制约作用”,通过直接接受奖惩、模仿和观察他人的方式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这一理论给女性带来的启示是,如果在儿童阶段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将会大大有利于女性形成更积极的性别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利塔·霍林沃斯通过对大量关于速度、准确性以及稳定性的测量研究证实,男女两性并无智力差异,而女性大脑有比男性更大、更丰富的神经纤维。研究结果对当时颇具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所持有的男子智力优越论提出了挑战。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和男性的“阶梯状思维”相比,女性的大脑进行的是“网状思维”,更善于关联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