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了解豫东原始社会末期及夏商时期文化的有关情况,1976年冬,我们在河南省商邱地区各县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1977年春季我们选择了几个遗址进行发掘和试掘。永城县王油坊遗址就是这次所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的一个。 为进行此次发掘,由商邱地区文管会及本地区各县的文物干部、文物通讯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队组成了商邱地区考古队。发掘于3月30日开始,4月底结束。现将此遗址发掘 主要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一、遗址及地层堆积 王油坊遗址位于永城县西约30公里的王油坊村的东北,它东距淮水支流浍河不远。遗址周围地势平坦,为旧黄泛区淤没之地。遗址为高出地表的土丘,面积约10000平方米, 这次发掘约600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层一般都在3米以上,文化堆积也较简单,除个别地方有不厚的扰土层或汉代层以外,大多在表土层下即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在表土层下,也有一些现代沟、东周墓和殷代灰坑打破河南龙山文化 二、遗迹与遗物 一、逦.逃勺返仞 这次发掘共清理房基1 1座、灰坑25个、墓葬14座,并获得大批陶、石、骨、蚌、角器。11座房基都属河南龙山晚期;25个灰坑中23个属河南龙山晚期,2个属殷代;14座墓葬全 第1期 是东周的。这里仅将河南龙LU文化晚期的遗迹、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1.房基 11座房基大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7座,下座4座。上层房基有方形房2座,圆形 房5座。这两种房基都是用黄土、黄褐土、黄料薹土、黄草泥土等土色纯净、土质致密的土, 层层铺垫起来的。层次厚度随各房而不同,每层一般厚3—7厘米。每层表面往往有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建筑房基时对土拍打或夯砸所致,不见夯窝。 上层房子都是地面建筑,房子四周有墙,室内有居往面,居住面上有烧灶或烧土面,有 的还有用褐硬土或碎陶片筑成的巢状柱础。墙的厚度一般在30一40厘米之间,墙外往往 斜坡状地培上一周土,以加固墙基。圆房直径3.5米左右,方形房室大小与此大体相当, 门向各种方向都有。上层房基往往层层迭压,层次繁多。最上面的房基破坏严重,保存好的不多,现以F1为例来说明上层房基的情况。 F1 圆形,地面建筑,清除地表土即见。室内东西3.74、南北3.78米。房基的上部 为一东北向的现代沟打破。室内居住面分三层,为三个时期所铺垫和使用。每一层居住面土质都很坚实,层间有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种土当为夯土。每层居住面都有烧灶或烧土痕迹,并有巢状柱础。下两层居住面呈锅底状。墙基大部份保存完好,墙宽20一26厘米。墙靠里侧部份用褐色革泥土土坯砌成,砌法与现代砌砖法类似,相间压缝,缝间用黄土粘合。土坯大小一般长40、宽20、厚10厘米。墙的中间部份是一周厚约5—9厘米的黄硬土,黄硬土外面抹两周草泥土,每周革泥土厚约3—5厘米。房门向南。 下层房基3座为方形,1座为圆形。4座房基都在地表下2米左右深,而且都是“白灰面”房基。F11保存较好,居住面深2.1米,上面有五层黄硬二E房基。呈长圆形,地面建筑,室内东西长3.26米,其北部为H16打破,保留长3.25米。房基围周的墙还大部保留着,墙是用青色硬土筑成的。屋门向南,门道宽约o.7米。 2.灰坑 23个灰坑大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口大底小,呈锅底状。灰坑深一般不超过1米,直径1—3米。除H13、16外,都属上层。下层灰坑的地层与下层房基相当,开口深度在2米以下;上层灰坑地层与上层房基相当,开口深度除H5、8、9、15为1米以外,其余大多在地表层下见口。上层灰坑存在着迭压和打破关系。各灰坑都不同量地出有陶、骨、蚌器以及兽骨、鹿角等,不少灰坑还出有大量的蚌壳、螺壳。 3.陶器 地层和灰坑中出土多量陶片,能复原完整器有几十件。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棕陶、红陶、黑陶较少。纹饰以方格纹为主,其次是篮纹和绳纹,素面和磨光也较多。此外还有指甲印纹、附加堆纹、鸡冠器耳等。陶质、纹饰随地层不同也略有变化,如下层灰坑所出夹蚌壳碎片的灰褐色手制陶较上层灰坑为多,篮纹略多于方格纹。上层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夹砂陶则很少,方格纹占多数,特别是深腹罐和鼎绝大多数施方格纹。 陶器种类繁多,有小巧的蛋壳黑陶及白陶器皿,也有一定数量较大型的器物。最多的是深腹罐和碗,其次是鼎、平底盆和各类罐,瓶的数量也较多,圈足盘较为普遍,但未见鬲。灰坑还出了不少陶网坠,在个别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 由于遗址的下层作的工作不多,陶器能复原者很少,这里暂不分层,将主要陶器介绍如下: 深腹罐多为泥质灰陶,泥质黑陶极少,夹砂陶几不见。口沿有卷沿、折沿两种。唇内侧多有一道沟槽或一周薄边。口沿有一承盖突棱者不多。腹深而鼓,底较小而且多为内凹平底。器身大多饰方格纹,少数饰篮纹。也有上部饰

文档评论(0)

xieliandim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