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四号线大学城专线综合施工技术(二).docVIP

广州地铁四号线大学城专线综合施工技术(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地铁四号线 大学城专线综合施工技术 摘 要:本文结合广州地铁四号线仑大盾构区间土建工程,详细介绍了地铁盾构设备综合应用技术,并对盾构设备的实际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和总结,为类似工程施工和盾构设备的应用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 地铁 盾构 应用 1工程概况 广州轨道交通四号线大学城专线【仑头~大学城盾构区间】土建工程,北起仑头后底岗盾构始发井,经仑头村穿越仑头海至官洲岛,通过官洲站后经官洲村、官洲河等地,至大学城站结束。 区间设计起讫里程YDK16+110~YDK18+936.5,线路全长2826.5m。其中:YDK16+110~YDK16+191.6(81.6m)为盾构始发井,YDK16+191.6~YDK17+608.8和YDK17+734.7~YDK18+618.8(2301.3m)为盾构法区间隧道,YDK17+608.8~YDK17+734.7(125.9m)为官洲站,YDK18+632.900~YDK18+936.500为矿山法隧道,区间包括7个联络通道、两个废水泵房。区间线路设竖曲线4个,最小竖曲线半径为3000m,最大纵坡为42.65‰。 区间线路间距为12.7m~15.7m,隧道拱顶覆土7m~50m。 盾构法施工隧道采用300mm厚管片,管片环宽1.5m,管片分块采用一个封顶块、两个邻接块、三个标准块即5+1模式。拼装形式采用错缝拼装,管片的块与块之间以12根M24的环向螺栓相连,环与环间以10根M24的纵向螺栓连接; 2 工程地质环境 2.1地形地貌 本段仑头后底岗盾构始发井~官洲站为侵蚀剥蚀成因的低台地,地形起伏较大,风化基岩埋深较浅,表层分布有坡积土层,低洼地段分布有少量软土。该段地形起伏稍大,地表高程一般为12.86~16.68m。官洲河河床及局部低洼地段分布有少量软土。 线路主要穿越仑头村、仑头海河床、官洲村、官洲河河床及少量果园。仑头村、官洲村多层居民建筑密集。 2.2地质构造 大学城专线位于华南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湘桂粤褶皱带(二级构造单元)粤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增城—台山隆断束(四级构造单元)的东莞盆地(五级构造单元)西端。构造格架由近东西向的白垩系红层组成的珠江向斜褶皱南翼及上元古界震旦系变质岩东西向片麻岩理褶皱(流褶皱)组成,并被北西向北亭断裂、化龙断裂所切割,广三断层在本区间贯穿,断层以北为白垩系紫红色泥质砂岩,以南为震旦系混合岩。断裂构造控制着地层展布与珠江水道的形成与河网空间分布。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广三断层走向近东南向,倾向南,倾角50~80度。该断层平面走向近东西向,破碎带宽度约4~6m。地质勘察揭露的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有少量断层泥,根据岩矿鉴定结果,断层带的碎裂岩为碎裂结构、变余细砂状结构,碎裂岩的成分有红层和混合岩。断层的上盘为红层,下盘为混合岩。 2.3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2.3.1 岩土层特征 本标段工程地质划分为9个岩土层,每个岩土层分别按岩土层代号、岩土名、时代成因、岩性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 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的素填土,少量杂填土。局部地段为耕土。呈灰色、棕红、褐黄等色。该层位于地表,分布广泛。 (2)全新世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该层共分为5个亚层,各亚层的特征及分布如下: 〈2-1A〉淤泥层:呈灰~深灰、灰黑色,流塑,略具腐臭味,局部含腐植质及贝壳碎片。主要分布于仑头海两岸。该层厚度1.70~8.10m,平均3.55m,顶面埋深0~8.0m。 〈2-1B〉淤泥质土层:呈灰~深灰色、灰黑色,流~软塑状,局部含腐植质及贝壳碎片,多夹薄层粉细砂。位于人工填土层下,主要分布于官洲河北岸及河床等处。该层厚度1.80~6.70m,平均4.83m,顶面埋深0~5.2m。 〈2-2〉淤泥质粉细砂层:呈灰~深灰色、灰白等,饱和,呈松散状,级配一般,含淤泥质约10~30%,局部较少为粉细砂。 〈2-3〉中粗砂层:呈灰色、灰白色,饱和,松散,含蚝壳及少量泥质,级配较差,分布广泛。 〈2-4〉粉质粘土、粘土层:呈黄色、棕红、灰白等色,湿,可塑状为主,成分主要为粘粒和粉粒,粘性较好,仅零星分布。 (3) 晚更新世冲洪积砂层 该层为陆相冲洪积形成,土性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砾砂,呈土黄色、灰白色,饱和,稍密状为主,局部中密,泥质含量较少,级配较差。零星分布。 (4) 晚更新世坡积土层 该层为陆相坡积形成,土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呈褐黄、灰黄、褐灰等色,稍湿~湿,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粘性较好,局部含砂粒。 (5) 残积土层 该层按其土性和状态特征的差异可分为4个亚层: 〈5-1〉可塑粉质粘土层:由白垩系红色泥质砂岩风化残积形成,呈褐红、棕红、土黄色等,湿,可塑状,质较纯,粘性较好。 〈5Z-1〉可塑砂质粘性土、粘性土:由震旦系混合岩风化残积形成。呈褐黄、紫红、棕红等色,

文档评论(0)

kfcel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