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风堂读于右任法之所思所想.doc免费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风堂读于右任书法之所思所想 二零一一年九月六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一个“于右任书法展”,展出于右任书法一百件,其中包含着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我在展厅中流连,移步换景的、忘我两忘的对展出的一百件于右任遗墨看了一个多小时,屏住呼吸,在书法中与前贤“晤言一室之内”。当下的各种书法展览会很多,各种形式、各种主义、各种主题的书法展览热热闹闹,但能与作者静静地对话的展览确实久违的。展览中作品的形式并不丰富,顺乎自然写字而已,但作品中? 历史?文化气息的浓厚,作者人格魅力对读者深深地感染着, 与当下争奇斗妍的书展大不相同。? ?   于右任是清代以后最伟大的书法家。所以这样认为,其书法的动人艺术风采是最基本的,重要的是他能通过自己的书法展示内心世界,表现出人格的力量,书与人融合一体。读过一些资料,说于右任早年写赵孟頫的字,后来在魏碑上立定风格。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有人如傅青主说赵孟頫的字不可学,有媚骨,写赵书“如与小人游,不觉日亲”,此说不可信,关键是看学其书者有无“媚骨”,是否“小人”,于右任学赵书,依然能磅礴大气,纵横捭阖,因为作者胸有丘壑,腕底自能生风雷。二是于学赵书我认为还是得益很多,细读于右任书法,子昂衣冠依稀可寻,如果说魏碑使于右任的字奇崛生姿,那么赵孟頫的底子又使于右任书法具有内在的浑厚华滋之内美。或可说魏碑给于氏书法以气度与势态,而赵书给于氏书法以文雅与和平。于右任书法的字形结构奇险而不怪诞,其气息霸而不肆,威而不猛,可以说是北魏拓跋氏的彪悍与赵书体现出的皇室文脉之水乳交融。?   注意到书展中于右任的书写内容,陆放翁、辛稼轩的诗词以及一些抒怀励志的古诗文占了一大部分。读过于右任的多种书法集,其中写陆、辛及老杜的诗词的作品也都很多。他为什么选陆、辛的诗词来写?因为于右任在陆、辛的诗词中找到了共鸣,因为陆、辛诗词的内容与于右任书法的形式协调统一,从而达到艺术上乃至文化上的一种完美。陆、辛诗词中有两个特点,一是气象豪迈,二是情感真挚。这两点在于右任的书法与于右任的诗词中也体现的非常充分。展览中作品的落款时间从民国十几年到民国五十几年,也就是展出了于右任从四十几岁一直到逝世前的书法。其时间跨度有四十几年,这正是于右任书法全盛时期。可以看出,于右任的书法风格在四十几岁已经很成熟了。早、中期以行书最为突出,成为碑与帖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气象恢宏,笔墨淋漓。晚年作品则以草书为主,绚烂之极,归于平实,纯以意象胜、以神彩胜。在展览期间的于右任书法研讨会上,吴善璋先生说于右任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于他的行书,而不是草书,我对此持有保留的认同,所谓的认同,就技法与形式而言,就碑帖结合的创造性而言,当在其草书之上;所谓的保留,就是在脱开其形质而探求其精神世界的时候,作品中表现出博大圆融的境界和追求自然的精神,在其晚年草书中体现得更为深刻。但有一点我觉得善璋先生说的很好,对我很有启发,他说康有为写字多用腕而少用指,而于右任是指腕并用,并通过用指而表现出其行书中点画的丰富性。米芾在论书中说过:“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其中“振迅天真”多出于运指的妙用。康有为写字用长锋笔,拖锋迤逦而行,点画浑茫厚朴中见金石意,于右任书法也有浑茫之意,但细察其书迹多指端细微变化,故在厚朴中能见锋颖。康、于两家都致力于碑学,但各自创造出了个性化的技法表现语言。?   标准草书的问题,是多年来书法界乃至社会上关注、争议的焦点问题。于右任先生在一九二七年前后开始关注草书,一九三一年发起成立了标准草书研究社,一九三六年出版了研究成果《标准草书》。一九四九年后胡公石先生在边远的宁夏,在极艰苦的条件中,数十年坚持对标准草书的研究整理与艺术创作实践,刘研涛在隔海相望的台湾,也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他们在继承于右任先生的遗志,可钦可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不到四十岁,写过一篇评论于右任先生书法的短文在书法专业报刊上发表了,文中对于氏的行书高度赞扬,认为不但字势结构上保持了魏碑的侧险错落奇崛之势,而且在笔法语言上,在帖派八面出锋的基础上平添金石文字的浑厚苍茫,是晚清以来碑帖结合走出一条书法创新之路最优秀的典范。而对其倡导的标准草书却不以为然,认为其创立标准草书就书法创作来说是一种战略失误,他为标准草书立了四个特征,一是易识,二是易写,三是准确,四是美丽,只有最后一条“美丽”是艺术特征,而前三个特征是实用文字的要求,最简化、写起来最快、最易识的文字未必是好书法,未必是最美的字形。其标准草书只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再一点就标准草书的技法而言,出于怀素晚年所书《小草千字文》而未能超过其水平,将草书千变万化的笔势之美简约为一种单纯中锋的审美特征,其得失也是值得商榷的。如今回想起三十年前所写短文,为其中的草率语言不由汗颜。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我只是限于书法自

文档评论(0)

剑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