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处置基础知识;目录;一、钢的热处理
二、常见的热处理方法
三、钢的临界转变温度; 中国在春秋晚期已掌握冶铁技术。战国时期,冶铁业已逐渐盛行,到了晚期,不仅能炼出高碳钢,并掌握了淬火技术,于是开始进入以铁兵器代替铜兵器的时代。战国晚期还出现了铁制铠甲。; 19世纪中期,英国的索拜(H.C.Sorby)和德国的马登斯(A.Martens)等采用抛光、腐蚀等方法,并用光学显微镜成功地显示钢的显微组织,大大推动了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英国的奥斯汀(O.Robert Austen)和法国的奥斯摩特(F.Osmord)应用相率建立了Fe-C平衡图,使得钢的热处理有了依据。1930年贝茵(E.C.Bain)研究了过程奥氏体的等温变化,建立了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创立了等温淬火工艺,为以后制订各种热处理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热处理才真正形成了一门较完整的学科。;;
; 热
加;(1)钢筋绕成弹簧状;
(2)加热钢筋至红热,急剧冷却;
(3)将(2)钢筋再次加热(温度相对低)冷却。;在机床制造中,约60-70%的零件要经过热处理。
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业中,需热处理的零件达70-80%。;2、热处理特点:
热处理区别于其他加工工艺如铸造、压力加工等的特点是只通过改变工件的组织来改变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 ;热处理原理:描述热处理时钢中组织转变的规律称热
处理原理。
热处理工艺:根据热处理原理制定的温度、时间、介
质等具体参数称热处理工艺。;预备热处理: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或
进一步热处理作准备的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根据加热、冷却方式及钢组织性能变化特点不同,将热处理工艺分类如下:; 钢加热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
钢冷却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
由于加热冷却速度直接影响转变温度,因此一般手册中的数据是以30~50℃/h 的速度加热或冷却时测得的。;序号;对于加热:
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高于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
对于冷却:
非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低于平衡条件下的相变温度。;第二章 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加热分两种:一种在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热,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细晶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奥氏体的形核:F与Fe3C相界形核。
奥氏体晶核长大:A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F和Fe3C方向长大。
残余Fe3C溶解:铁素体的成分、结构更接近于奥氏体,因而先消失。残余的Fe3C随保温时间延长继续溶解直至消失。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碳含量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
保温目的:(1)工件热透,相变完全;(2)成分均匀;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但由于先共析F 或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二、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三、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是不是本质粗晶粒钢的晶粒一定粗?;2、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⑴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 ? 晶粒粗大。(严格控制加热温度)
⑵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过热度越大, 形核率越高,起始晶粒越细。(快速加热、短时保温); 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Mn、P、C、N(加速Fe扩散)。
⑷ 原始组织: 原始组织越细有利于获得细晶粒。
奥氏体晶粒粗大,冷却后的组织也粗大,降低钢的常温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因此加热得到细而均匀的奥氏体晶粒是热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3、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章 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1)奥氏体是不是降温到临界温度以下就立即发生转变呢?;冷却方式:等温冷却方式和连续冷却方式。; 奥氏体的冷却转变,直接影响钢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表示奥氏体急速冷却到临界点A1 以下在各不同温度下的保温过程中转变量、转变产物与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又称C 曲线或TTT曲线。;1、C曲线的建立
以共析钢为例:
⑴取一批小试样并进行奥氏体化;
⑵将试样分组淬入低于A1 点的不同温度的盐浴中,隔一定时间取一试样淬入水中。 ;⑶测定每个试样的转变量,确定各温度下转变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
⑷将各温度下转变开始时间及终了时间标在温度—时间坐标中,并分别连线。
转变开始点的连线称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点的连线称转变终了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