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docVIP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 基础过关 一、[2019·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 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指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角度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动静角度、声色角度(视听角度)、虚实角度、观察视角等。颔联上句写雨后残阳.是视觉角度;下句写秋日蝉鸣.是听觉角度。视听结合.描绘了秋日雨后黄昏的静谧。对于“描绘了一幅……画面”类问题.回答时需总括景物意境特征.并具体描绘画面。 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常见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 (2)借景抒情.为情铺垫。诗歌中的意象可为抒情蓄势做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3)抒情载体.寄托情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物、景.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 (4)贯串全诗.成为线索。意象作为诗歌的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串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二、[2019·陕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阙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就没有标题.后人加“阙题”两字。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两词.暗示青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4.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最爱的人是自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