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解伦锋解伦锋解伦锋男湖北利川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级研究生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字学韦编三绝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人多用来比喻读书勤奋这无可非议但对韦编三绝的韦字如何理解大家是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归纳众说大致有三熟牛皮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林剑鸣在简牍概述中说一般用麻线高贵一些的用青丝或没有染过色的素丝也有用皮的据说孔子读的易经是用韦编的韦即熟牛皮皮绳汉
“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解伦锋 解伦锋(1982
解伦锋(1982—),男,湖北利川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05级研究生,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韦编三绝”,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读《易》,韦编三绝。” 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人多用来比喻读书勤奋。这无可非议。但对“韦编三绝”的“韦”字如何理解,大家是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归纳众说,大致有三:
(1)熟牛皮。《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林剑鸣在《简牍概述》中说:“一般用麻线,高贵一些的用青丝,或没有染过色的素丝,也有用皮的,据说孔子读的《易经》是用‘韦’编的。”“韦”即熟牛皮。
(2)皮绳。《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文选?任肪〈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韦弦。”李善注:“韦,皮绳。喻缓也。”如韦编三绝。
(3)训释为纬编、横编。据张显成先生《简帛文献学通论》统计,出土简的编纶材料多为麻绳,有少许丝绳(如信阳楚简),而未见牛皮绳。据此张先生推论:“简的编纶,古人称之为‘韦编’,即纬编,也就是横编……不少人不明白简的编联形制,误解孔子所读《易》为熟牛皮做的编纶。”
第(1)(2)种观点较为普遍,辞书和文献都有记载。第(3)种观点是近来随着简帛的研究而提出的,因为在出土的众多简帛材料中,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1)(2)都释“韦”为编简之材料(熟牛皮和皮绳),(3)释“韦”为“横”,差别较大,故在此主要讨论第三种观点。
首先,在具体语境中诠释。王力先生说:“我们只应该让上下文来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而不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决定词义。前者可以叫做‘因文定义’,后者则是‘望文生义’。故我们应把“韦编三绝”放在“铁(擿)挝三折”“漆书三灭”这个具体语境中来考查。然而现传《史记》并无“铁(擿)挝三折”“漆书三灭”二句,又何来此语境呢?金文明的《“韦编三绝”一枝独秀小考》中认为:自东汉起,《史记》本来的三语并用就出现了“韦编三绝”一枝独秀的现象。并认为史学家班固是始作俑者,班固是东汉的兰台令史,不可能没看到原本《史记》,但他为行文简洁,只引了“韦编三绝”,在当时,一般人很难见原本《史记》,故大多从班固之说,以致今本佚失“铁(擿)挝三折”“漆书三灭”二句。有文献为证。
三国魏宋钧《论语比考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经义考》卷四引。清代马骕《绎史》卷八十六引“擿 ”作“挝”)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昔有古强者,自言孔子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且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挝,原注:一作擿。
北宋初年的《太平御览》:“孔子晚善《易》,韦编三绝,铁(擿)挝三折,漆书三灭也。”
“铁(擿)挝三折”:《说文》:“(擿),搔也。”音tì,今读zhì。段玉裁说“擿 ”本是搔头的用具,一般用玉,象牙或兽骨磨制而成,形如簪子,细长而两头略尖。但这里的铁挝不是簪子,而是形似簪子的铁针,分散的竹简编缀成册时,可以那它作为工具,一头系上皮绳,在竹简两头交叉穿联,每联接一片,就要握着铁挝将皮绳收紧一下,时间久了,这种铁制的引针也会折断,需要更换新的。而“漆书三灭”是指用漆写在竹简上的字被磨灭了多次。“韦编”与“铁挝(擿)”“漆书”对举,应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铁是挝的制作材料,漆是书的书写材料,由此推之,韦也只能是一种材料,而《说文》称“纬,织衡丝也”,故不可能是“纬”之意;从词性看,这里的“韦”是名词性的,而“横”是形容词性的,故释为“横”也不妥;否则三者难以并列对举。
其次,以韦字古今用例为证。《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柔而坚韧;弦,紧而直。“佩韦”“佩弦”。案: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因为生性急躁,特地佩韦(柔韧的皮绳)提醒克制自己。又春秋晋国人董安于,生性迟缓,经常佩带紧张的弓弦来激励自己。这些用例早于史记,但无疑,韦作皮绳义。《后汉书?范冉传》:东汉范冉因性急而佩韦自警。晋?葛洪《抱朴子?祛惑》:“昔有古强者,自言孔子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且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广弘明集?二十?梁简文帝法宝联璧序》:“降志韦编,留神湘帙。”《上李舍人书》:“援毫者悉本三代,游谈者羞闻五霸,始自荐绅,逮于韦布,尽雍雍如也。”《新唐书?李德裕传》:“置之坐隅,用比韦弦之益。”宋苏轼《夜梦》:“易韦三绝五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清顾炎武《哭张尔岐》:“寄去一书悬剑后,贻来什裘绝韦前。”这几例晚于史记,但“韦弦自惕”“韦弦佩”“佩弦”“佩韦”“弦韦”中的“韦”,用“横”显然是解释不通的,故也只能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