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神经内科常见症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头晕及眩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 徐锋平 神经内科常见症状 头晕及眩晕、头痛、晕厥、瘫痪、昏迷、抽搐 疼痛、肌萎缩、不自主运动、痴呆、语言障碍、睡眠障碍、颅内压增高、麻木、视力障碍等。 1、头晕的相关概念 2、机体平衡的解剖生理 3、发病机理 4、头晕的分类 5、常见的疾病 6、问诊和体检的主要内容 一、头晕与眩晕的概念 眩晕:是一种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感觉环境在旋转,各方向皆有,头活动后加重。 头晕:仅表现为头重脚轻、站立或行走不稳,无自身或外界物体运动或旋转感。 失衡:不稳或不安全感,无旋转,站立和行走困难 头重脚轻:漂浮、晕或摇摆感 晕厥前的黑蒙感:一过性、马上要失去知觉、晕倒的感觉 二、感受机体平衡的解剖生理 平衡的神经调节有赖于平衡三联和皮质-皮质下的 整合作用 平衡三联 迷路前庭系统--耳 视觉系统--眼 本体觉系统--颈 1、平衡三联 迷路前庭系统,是机体维持平衡,和感知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结构。 把头的直线和角运动力转换成反射性地控制体位和运动神经冲动。 自内耳迷路,经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脑干内有关纤维,交叉到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直到大脑皮质前庭代表区(颞上回后上半部,颞顶交界处,岛叶的上部)的整个神经通路 1、平衡三联 视觉--来自视网膜与协调眼球活动有关的冲动,为机体提供躯体的位置、运动机周围环境间关系的信息,利于维持平衡。 本体觉--由体位、反射和随意运动引起,来自关节和肌肉的本体觉冲动,维持平衡(颈部来的冲动,对维持头和身体其他部位相对位置的平衡尤其重要) 2、内耳迷路 内耳迷路由5个感觉器官组成 两个球状囊和椭圆囊斑感受头部直线运动。耳石是埋于胶质中的钙质,由“斑”支持,静止和直线运动时,由重力作用改变位置。 三个半规管感受头部的角加速运动。附于半规管壁的“嵴”为半规管的感觉受体,管内液体的流动使这些受体活化 三、发病机理 1、平衡三联中前庭系统、视觉、本体觉,三种任一受损,均可引起头晕。视觉、本体觉传送平衡信息,且与前庭系统联系密切。引起的头晕的程度轻、时间短。常被其他症状掩盖。 三、发病机理 迷路前庭系统极易受累 ①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核团,最易受损 ②该区血供深穿支较小,内听动脉的迷路支和小脑前下、后下动脉均为终动脉,血管腔突然地、甚至微小的改变,或血压下降,均可影响迷路前庭系统功能。 三、发病机理 2、当异常兴奋的空间关系感觉冲动传入脑干时,能活化邻近的神经结构,影响到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和孤束核时,可致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表现。 三、发病机理 3、前庭器官是产生病理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眩晕综合征:是前庭功能障碍表现。 眩晕、迷走兴奋表现(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 四、头晕的分类 前庭系统性眩晕 周围性(真性) 中枢性 非前庭系统(非特异)性眩晕 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眼部疾病、贫血或血液病、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及神经功能失调等 五、头晕及眩晕常见的疾病 1、后循环缺血(PCI) 2、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3、前庭神经元炎 4、美尼尔病 5、慢性脑供血不足 6、精神心理性 7、颈性眩晕 8、其他 1、后循环缺血(2006.09)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塞。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患者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主要的血管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穿支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等,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症状: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视力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 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征等。 特征:一侧脑神经损害伴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 5D: dizziness(头晕), diplopia(复视), dysphasia(构音障碍), drop attack(跌倒发作), dystaxia(共济失调) 2、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文档评论(0)

kfcel58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