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食品浓缩和结晶下载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膜浓缩 膜浓缩--类似于过滤的浓缩方法,只不过“过滤介质”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半透膜,如果“过滤”膜只允许溶剂通过,把溶质截留下来.使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浓度提高.就称为膜浓缩。 一、膜浓缩的种类及操作原理 目前在工业上应用较成功的膜浓缩主要有以压力为推动力的反渗透 (Rever Osmosis, 简称 RO) 、超滤(Ultra Filtration,简称 UF),以及以电力为推动力的电渗析(ED) 。 1. 反渗透 在所有膜浓缩技术中,反渗透的应用 是最多的,它对于水溶液中的有机物,金 属离子,微生物,其它胶体类物质具有较 高的去除能力;尤其在水中含盐量大于 400mg/L时效果更好。 反渗透的基本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反渗透是与自然渗透方向相反的一种膜浓缩技术,在渗透与反渗透的过程中都是由半透膜的作用才能完成的。 据下图我们来分析一下反渗透的工作原理: 在左图中,我们用半透膜隔开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刚开始时两侧水平是平齐的,但由于浓度不同,浓度差造成两侧的化学势不同, 稀溶液中的水透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一侧流动,直到两侧达到平衡为至; 现在浓溶液一侧加上一个外来压力P2 ,渗透速度会逐步下降,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时渗透停止,即达到了渗透平衡。P2-P1=π (π即为渗透压差) 当P2进一步增大时,浓溶液中的水就会反其原来的渗透方向进入稀溶液侧,这就叫做反渗透。 影响反渗透效率的因素: 压强、温度、浓度差极化、膜的 压实、膜的降解、膜的结垢等 Jw = a(P-π) Jw--透水率 m3/m2.h ;a--膜常数; P---压强; π---渗透压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Jw与P成线性关系,即透水速率正比于溶液压力与渗透压的差值。但随着压力P的增加线性关系会逐渐受到破坏,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浓度差极化的现象所引起的。 Jw △P 理论线 实际曲线 压强(P) 变化趋势:温度升高、透水率上升、正相关; T升高、分子运动加剧、更多的水分子在了穿 过膜孔的机会,透水率自然增加。 透水速率受温度的影响通常遵循 阿伦尼乌斯公式: 或者: Jw – 透水率 m3/m2.h ; a-- 膜常数 b -- 常数 T---热力学温度,K LnJw 1/T 温 度( T) 1.定义:在反渗透过程中,主要是溶剂透过膜,而溶质大部分透不过,在分离过程中,在溶液与膜的界面上,溶质逐渐积累。当其浓度超过主体液浓度时,产生了界面与主体液之间的浓度梯度,引起溶质从界面向主体液扩散,这就叫浓度差极化。 浓度差极化 2.后果: 降低了透水速率和膜系统的分离能力 溶剂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处扩散流动,难度自然很大; 边界层溶质的增加,推动力也增加,动耗增加; 边界层的存在,相当于膜的厚度增加。 3.控制 从流动方式上:平行于膜表面流动(错流); b 使用较小的管径的管子; c 设置湍流发生器产生湍流。 现象:在反渗透时膜组件一直承受较高的压力,长期使用后产生压实,膜被压变形。膜表面的孔与多孔支撑体内的孔变小、变少,致使通透性变差,影响了透过速率。 解决办法:增强膜的机械强度,减少膜的变形;定期进行反冲洗,恢复膜的原有的空隙。 膜的压实 分生物降解与化学降解两种形式。 控制: 选用化学性质稳定的膜材料,防止化学降解; 生物降解是微生物在膜上繁殖的结果,可用清洗消毒方法除;例如可用甲醛溶液或双氧水溶液对膜进行消毒等。 膜的降解 膜的结垢主要由悬浮物、离子化合物或盐类物质构成。 悬浮物可通过预处理除去,离子化合物或盐类物质可以通过添加螯合剂沉淀过滤除去; 增加湍流,使物质不能在膜表面沉淀。 膜的结垢 2.超滤 应用孔径为1.0~20.0nm(或更大)的半透膜来过滤含有大分子或微细粒子的溶液,使大分子或微细粒子在溶液中得到浓缩的过程称之为超滤浓缩。 超滤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超滤与反渗透:整个过程非常相近(包括工业上常用的工艺流程及装置) UF:以筛分为主选择性渗透为辅; 透过原理: RO:以选择性渗透为主筛分作用为辅 膜孔径:UF>RO 操作压力:ROUF 工作范围: 截留分子量:500~300,000;通常5,000以上 较好分离粒径:0.0015~0.2μm。 离子交换膜与电渗析的传递过程 1.离子交换膜 是一种高聚物电解质薄膜,它与球形的或不定形的离子交换树脂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可分为基膜与活性基团两部分。 立体网状的高分子化合物 固定基团与可交换离子,可交换离子 分为阳离子与阴离子两种。 R—SO3H

文档评论(0)

173****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