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沥青路面设计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沥青路面设计 (1);12.1 概 述;12.1.3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12.1.4沥青路面损坏形式及控制指标; ;2. 设计的控制标准; 沥青路面在力学性质上属于非线性的粘-弹-塑性体,但是考虑到行驶车轮作用的瞬时性,在路面结构中产生粘-塑性变形数量较少,对于厚度较大、强度较高的高等级路面,将其视作线性弹性体,并应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将是合适的。;12.2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简介及应力分析;12.2.2 解题方法;设计任务:确定技术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使之能承受交通荷载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并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内处于设计状态。 一、设计内容 结构组合设计、材料组成设计、厚度设计验算、结构方案比选、路肩构造设计、排水系统设计等设计。;二、设计原则 三、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经验法 CBR法、AASHTO法为代表 (二)力学-经验法 Shell法、AI法、前苏联运输工程部方法以及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为代表 ;上级 上页 下页;四、交通等级 1.路面设计年限;2.标准轴载及轴载当量换算;上级 上页 下页;上级 上页 下页;上级 上页 下页;4.交通等级 我国沥青路面按其承担的交通荷载轻重划分为四个交通等级,即:轻、中等、重、特重。;12.3 路面结构层与组合设计;面层:单层、双层或三层沥青面层 基层:柔性、半刚性、刚性或组合式 垫层:排水、防冻、防水、防污等粒料或稳定土 土基:密实、坚固、不透水 层间结合:牢固;§14-3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P385-389 ;12.3.1 路面结构层设计;沥青混合料类型;2.基层 ;表12.4 结构层最小施工厚度与适宜厚度;;12.3.2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沥青层之间应设粘层。粘层沥青可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热沥青,洒布数量宜为0.3~0.6kg/m2。 2)各种基层上宜设置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稀释沥青)、乳化沥青等。 3)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下封层可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或砂粒式、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稀浆封层等。其材料规格与要求宜符合本规范有关规定。 4)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粘层沥青,宜用热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改性沥青。 5)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茬处,宜喷涂粘结沥青。 6)双层式半刚性材料基层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增强层间结合,以形成整层;;;我国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组合示例;表12.6 二级、三级公路推荐结构 ;; 半刚性材料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的换算公式:; 2)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 我国沥青路面按其承担的交通荷载轻重划分为四个交通等级,即:轻、中等、重、特重,具体以两种划分方法进行计算后取较高等级进行定级。;;1.计算图示;上级 上页 下页;2.设计指标;一、设计指标与极限标准 弯沉测定: 贝克曼法:传统检测方法,速度慢,静态测试,试验方法成熟,目前为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 自动弯沉仪法:利用贝克曼法原理快速连续测定,属于试验范畴,但测定的是总弯沉,因此使用时应用贝克曼进行标定换算。 落锤弯沉仪法:利用重锤自由落下的瞬间产生的冲击载荷测定弯沉,属于动态弯沉,并能反算路面的回弹量,快速连续测定,使用时应用贝克曼进行标定换算。 ;设计弯沉; 用路表弯沉作为设计指标能够从总体结构与宏观性能方面控制路面结构在设计年限内正常工作,但是弯沉指标却不能够表征路面结构内个别结构层的某一个指标是否出现破坏极限状态。此外,由于路表实测弯沉值随气候和水温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候难以确定弯沉与路面结构工作状态的绝对对应关系,因此,规范规定,以沥青面层和基层层底拉应力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第二项设计控制指标。; 材料的容许拉应力: ;1.拟定结构的路表计算弯沉值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 ;三、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2.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上级 上页 下页;4.路基回弹模量;;;12.4.3 路面结构厚度计算方程式与设计参数;单圆中心 (B点)及双圆轮隙中心 (C点)为计算点,并取二者大值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劈裂强度); 表12.13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参考值 ; 表12.14 基层材料设计参数 ;沥青路面设计;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种类 ? 经验法:AASHTO法;CBR法。 依据调查或大型试验总结得到的设计方法,其特点是符合试验地的 实际,但是不能结合不同地方的实际。 ? 力学经验法(M-E):AI法;SHELL法;我国设计方法。 依据力学模型计算结构响应,结合实际进行参数的确定,其特点是 理论联系实际,是目前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 ? 典型结构法:法国方法;中国八·五研究成果。

文档评论(0)

173****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