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分析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感的分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几派不同的主张,但都是采取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 “主体―客体”结构的特征: ①外在性。 ②对象性。 ③认识桥梁性。 ;中国的现代美学 中国美学从西方引进。王国维开端,蔡元培、朱光潜等继之。 解放后,转向苏联美学,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反映论。;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1))第一次美学论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批判朱光潜美学,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形成四派美学: 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 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 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 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朱光潜);(2)第二次美学论争,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美学热”的兴起。 李泽厚发展为“实践美学”,康德的主体性,青年马克思的实践论。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 蔡仪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属性,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 实践美学形成了主导地位。;(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轨。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 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 “人―世界”关系的特征: ①内在性。 ②非对象性。 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下面是一个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的例子: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王夫之: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 “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朱光潜: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丰子恺: “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齐白石笔下的蔬果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 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后世的其他说法: “平常心”(禅宗)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闲”(程颢) ;三、美感与移情;立普斯: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克石柱支撑着希腊平顶建筑的重量,下粗上细,柱面有凸凹形的纵直的横纹。这本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一块大理石。但我们在观照这种石柱时,它却显得有生气,有力量,仿佛从地面上耸立上腾。;首先,朝纵直的方向看,石柱仿佛从地面上耸立上腾。这种耸立上腾或纵直伸延的活动就成为石柱所“特有的活动。”有这种活动,石柱才获得它那一特殊模样的存在。但是石柱显出活动,不是没有条件的;活动要在克服反活动中才能显出。反活动就是石柱本身的和它所支撑的重量。顺着这重量所施加的压力,石柱就会倒塌。现在它不但不倒塌,而且显得昂然挺立。 ;立普斯的“移情说”: “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 “审美快感的特征从此可以界定了。这种特征就在于此: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种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则换个方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柯柯施卡《风中新娘》1913年; 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所谓“内模仿”,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知觉有一种模仿,这种模仿不一定实现为筋肉动作,它可以隐藏在内部,只有某种运动的冲动,所以称为“内模仿”。 ;墨西哥女画家 弗里达自画像;四、美感与快感;四、美感与快感:“香”的美感;四、美感与快感:嗅觉和触觉的美感;伊朗的电影《天堂的颜色》:一位名叫

文档评论(0)

159****9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