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浅谈重庆市涪陵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摘要:重庆市涪陵区石漠化总面积272.42km2,集中分布于涪陵区乌江干流斜坡地带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石漠化是自然多重介质复杂环境和社会经济多重介质复杂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从石漠化驱动力的来源划分,其成因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关键词:石漠化;地质条件;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X17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涪陵区位于重庆东南部岩溶山区,海拔高程一般为600~1000m,相对切割深度一般在100~500m。嘉陵江组灰岩为主要岩溶层组,在焦石一带构成溶丘宽谷,谷中次级垄脊槽谷、垄岗谷地发育。岩溶个体形态为溶丘、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漏斗、天窗等。地下河、岩溶泉较为发育,岩溶地下水丰富。总体上,地形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位于东部的箐梁子,标高1973.8m,区域侵蚀基准面为乌江,在涪陵城区一带,高程约144m。最大相对切割深度为1829.8m。该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涪陵区焦石片区石漠化的分布及其成因、发展趋势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2石漠化分级标准
4石漠化形成的地质条件
4.1石漠化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严重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集中分布在区内西南部、北部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地层中;主要碳酸盐岩为纯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岩石溶蚀强烈,其它地方广泛分布轻度石漠化。其中嘉陵江组地层中石漠化面积为168.29km2,严重石漠化面积为16.45km2,中度石漠化面积为39.56km2,轻度石漠化面积为112.29km2。二叠系碳酸盐岩中石漠化面积为8.99km2。大冶组中石漠化面积为19.98km2。其余石漠化面积为分布于巴东组地层中。
4.2石漠化分布与地貌的关系
从区域上看,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地形强烈切割部位,如乌江沿岸白涛至梓里一带。岩溶地貌类型主要有岩溶槽谷、岩溶山地和岩溶峡谷。其中岩溶峡谷、溶谷地中低山中的石漠化面积最多。
4.3石漠化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石漠化的分布与构造部位有紧密联系,一般受构造复合部位、构造转折端、断裂等控制。涪陵、焦石坝、梓里一带的石漠化就主要分布于川黔南北向构造与川东褶皱带的复合部位。北部的梅子关、田坝、马鞍山、庙宇槽一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向斜翘起端等构造转折部位。彭水郁山至朗溪坳一带,受断裂影响,碳酸盐岩岩石较为破碎,岩溶作用强烈,亦是石漠化较为发育地带。
区内碳酸盐岩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成层明显,石漠化分布与岩溶成层地貌形态相适应,涪陵梓里石漠化分布高程约500~600m,相当于长江两岸高阶地高程;涪陵焦石坝一带石漠化分布高程600~800m,与高程800m左右的“盆地期”剥夷面相当。工作区的城镇、居民点、耕地等绝大多数位于溶蚀槽谷、主要河流沿岸,这些地带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为区内石漠化主要分布地段。
5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自然多重介质复杂环境和社会经济多重介质复杂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从石漠化驱动力的来源划分,其成因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5.1自然因素
(1)地质因素
制约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性因素与地质构造因素等。
岩性起着比较关键的控制作用。工作区石漠化主要发育于纯碳酸盐分布区,不纯碳酸盐岩区发生较少。这是因为纯碳酸盐岩酸不溶物质含量仅在5%左右,其岩溶强烈发育,却成土速率十分缓慢,据有关研究,残积1m厚的土层大概需要200-300万年,相当于碎屑岩成土所需时间的几十倍至上百倍。另外由于岩石的纯度、结构、构造、组合特征不仅严格制约岩溶化速度、方式,而且直接制约风化残积土壤的类型、构造、肥力结构与肥力含量等,其成土缺陷性决定了植物的适生性和生长速度受到较大限制,致使碳酸盐岩地区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底介质条件。
构造活动强烈,各种节理裂隙发育,十分有利于岩溶化进行;挽近期地壳运动呈间歇性持续上升,一方面形成高山深沟(谷)地形地貌,垂向岩溶速度大于横向岩溶速度,更有利于土壤因岩溶作用引起土壤丢失和主要由于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速度的加快,加速土壤流失和山坡地带及高位地区的石漠化进行。
(2)地形地貌因素
工作区方斗山、七曜山以南,山岭与山间谷地相间分布,主要地貌形态有垄脊槽谷、溶蚀谷地、岩溶峡谷等,构成本区岩溶地貌的整体骨架。地形切割强烈,垂直高差大,一般在300m左右,最大可达10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