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氨氮浓度对剩余污泥高温固态厌氧消化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氨氮对剩余污泥高温固态厌氧消化的影响,分别监测了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消化过程。结果表明,高温固态厌氧消化能在30d内完成,单位初始挥发性固体含量(VS)累积产气量可以达到538.80L/g。高浓度氨氮会对系统的累积产气量造成抑制,但在最高单天产气量和甲烷含量上影响不大。
关键词氨氮;剩余污泥;高温固态厌氧消化;氨抑制;影响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3-0252-02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量迅速增加。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污泥量(以干重计)840万t,而且以大于10%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1]。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和环境激素等,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降低巨大的污水处理投资带来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污泥的处置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污泥焚烧、好氧堆肥、厌氧消化等。固态厌氧消化技术由于具有处理周期短、产气效率高等优点而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剩余污泥的固态厌氧消化通常采用高温消化(55℃),消化过程中大部分含氮有机物被转化为氨氮(NH3和NH4+),使厌氧消化体系中的氨氮浓度逐渐升高。氨氮在厌氧消化中起着多重作用。一方面,氨氮是厌氧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并提供了厌氧消化体系的部分碱度;另一方面,氨氮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厌氧消化体系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甚至导致厌氧处理系统失稳。但关于高温固态厌氧消化中的氨抑制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自制固态厌氧消化装置研究了氨氮浓度对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的影响,并探讨了消化过程中的氨抑制现象和抑制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原料
试验所用的剩余污泥取自合肥市某污水处理厂脱水后的污泥。为了调节碳氮比,在消化底物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秸秆,秸秆采用合肥市近郊水稻秸秆,添加前用粉碎机粉碎至3~7mm。接种污泥采用产气性能良好的成熟高温厌氧污泥。剩余污泥、秸秆和接种污泥等消化底物的理化性质见表1。
1.2试验装置与试验设计
试验在自行设计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器顶部设有取样口和出气口(图1)。反应器中间设置多孔通气管,用来提高通气效率。整个装置放置在电热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55℃,误差±2℃。试验开始加温前,将消化底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匀后装入反应器并将反应器上的缝隙采用石蜡密封,然后使用氮气吹扫排出装置中的空气。消化产生的气体采用铝箔采样集气袋收集。
为了探究在高温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氨抑制问题,试验设置了3组样品,并使用105℃温度下干燥2h后的氯化铵(NH4Cl)调节初始氨氮含量。3组样品的设计方案和初始性质见表2。
1.3测定方法
试验主要测试指标包括消化底物的含水率、VS、p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氮浓度以及消化过程中的产气量和气体组分中的甲烷含量。含水率采用烘干法(105℃)测定,VS使用马弗炉(600℃)测定;将消化底物与水按照质量比1∶10溶于水并完全混匀后,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使用pH计测定pH值,使用纳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浓度[2];产气量采用排水集气法测定;气体组分和挥发性脂肪酸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
2结果与分析
与常温固态厌氧消化不同,高温条件下的固态厌氧消化由于微生物活性很高,能够很快分解利用消化底物中的有机物,因此消化时间比常温条件下较短,从消化开始至产气结束的过程仅为30d左右。
2.1氨氮浓度
从图2所示氨氮的含量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整个试验过程中氨氮的含量有明显的3个阶段。初期氨氮的含量随着试验的进行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初始样品的氨氮含量保持梯度,随着反应的继续氨氮含量逐渐升高,这与厌氧消化底物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水解酸化过程有关。在水解阶段,蛋白质等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其中一部分氨基酸会被继续水解成氨气、氮和硫化氢等;而进入产酸阶段,有机物也会降解生成一定量氨气、硫化氢等。正是由于厌氧发酵原料中大部分有机氮经氧化还原脱氮反应生成氨,导致了氨氮含量的升高。在反应进行的中期,氨氮的含量都有一个下降的过程,而且从图2可以看出此过程与产气高峰相对应,即氨氮的含量降低发生在产气高峰阶段。氨氮的减少主要是与系统中游离氨的挥发有关。一方面,当系统pH值升高时,其中分子态游离氨(挥发氨)的比例随之升高。另一方面,由于消化底物的结构松散并且专门设置了通气柱,整个系统的通气效率较高而且进入产气高峰后消化过程中产气较多,良好的通气效率和较高的产气量使部分游离氨随着气体排出,最终导致了氨氮含量的降低。在后期,随气体排出的游离氨由于产气量的降低而减少,同时可降解有机物的分解会继续释放氨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