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及对策研究.docVIP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及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已成为易患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鉴于其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这将对学生、自身及学校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在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和表征、深入探究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和改进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以实现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24-02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学生在校期间一切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此外,又因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导致终日忙于繁重琐碎的杂事,背负着工作量大、待遇低、职业规划遇瓶颈三座大山的压迫,不少辅导员对前途和出路一片迷茫,感觉疲惫而尴尬,已成为易患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若任由这些问题滋生蔓延,必然会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建设。因此,及时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和表征,深入探究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提出缓解和改进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不仅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所必需。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和表征   1974年,“职业倦怠”首次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提出,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出现的一种疲惫不堪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等多方面的典型症状特点[1]。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当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具体表征为两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第一,情绪倦怠。高校辅导员较好的状态应是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许多辅导员刚开始工作时,积极主动、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但工作几年后,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辅导员,开始逐渐变得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情绪焦虑。   第二,低成就感。高校辅导员应能真切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可因长期承担着多重角色的工作定位,许多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因工作过于琐碎、杂乱、重复,开始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工作状态等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若辅导员把因职业倦怠导致的消极因素带入到日常工作管理和服务中,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由诸多主客观因素交织而成,分析其根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自身角色定位模糊   辅导员是一个多角色组合的岗位,包含着多方面的内涵,最主要的职责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方面,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身陷繁杂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真正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事无巨细的工作内容导致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职责也不明确,却还常常成为学风滑坡、校园安全稳定问题增多、就业率下降等现象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学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对辅导员的管理混乱,形成“多头管理”,导致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使得辅导员不明晰自身的工作职责却负担沉重,责任巨大,风险较高,工作时间延续不断。辅导员工作面广量大、琐碎繁杂,工作职责的宽泛性和工作业绩的无形性导致辅导员职业信念和职业归属感的缺失,长期以来,辅导员对待工作和学校交给的相关事务也转为消极、冷漠的态度,出现倦怠现象[2]。   (二)工作对象多而复杂   “高等院校总体上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本、专科一线专职辅导员”。这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提出的明确要求。然而,高校扩招后,生源数量上升、质量却有所下降[3]。学校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辅导员,但由于辅导员岗位流动性较大,招聘补给又需要一段时间的弹性,多数学校比例长期处于未能达标状态,因此,辅导员手上的学生数普遍较多,加之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辅导员统一管理的难度。80后90后学生个性化强,主体性突出,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且处于青少年风暴期,对辅导员按照学校规定提出较多、较细的要求和限制,导致部分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对一些集体活动不参与;加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迟到、旷课、网络成瘾等问题学生让辅导员焦头烂额,辅导员因无法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自尊心受损及学生所带来的失望情绪,产生强烈的心理挫折感,引发职业倦怠。   (三)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