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于死亡的诧异(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的表现) 对于死亡的渴望(中世纪死亡哲学的表现) 对于死亡的漠视(近代西方死亡哲学的表现) 直面死亡的勇气(现代西方死亡哲学的表现) 在这个阶段里,西方人用自然的眼光审视死亡和死亡本性,侧重于讨论死亡的终极性和非终极性;灵魂 的可灭性和不可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等等。 赫拉克利特坚决摒弃了用非自然或者是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的死亡,而是坚持从人的本身来解释丧亡,认为死亡并不神秘和玄乎。赫拉克利特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哲学家,而且他对于生死的问题也是非常辩证的。 “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了前者;前者变化了,就成为了后者。” 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个人同社会的关联中来评估人生的意义或价值,把生死问题同真、善、美联系起来考察,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提出了英勇对待死亡的问题。 “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男子汉应当在平静当中死去” “对于死亡的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生命有价值的人,不会只计较生命的安危,他唯一顾虑的,只在于行为是非、善恶”。 在这个阶段里,西方人不再用自然的眼光而是用宗教的眼光来看待死亡,把死亡看作是人实现“永生”,回归到神中的必要途径,把对死后天国的渴望转嫁到对死亡的渴望上。 “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另有命运” “通过自身存在的神圣理性不死” “人的最后目的是享受来世的天堂幸福” 在这个阶段里,西方人不再是用神而是用人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视“恋生厌死”为人的天性,断言“自由人的智慧不是默思死而是默思生”(斯宾诺莎语) 康德在处理生死时其理论重心始终放在“生”这个层面上,放在使人生更为充实这个层面上,从而提出了“想得越多,做的越多,你就活得越长” “劳动是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无聊则是人生最可怕的负担” “痛苦是活力的刺激物” “假如‘一个自然系统,专门以促进生活感情为目标,却又以毁灭生命为方法’是个定律,那么这个系统本身就自相矛盾,从而就不能作为一个自然系统而存在。因此,上述准则便不可能成为普遍的自然律”。 你只有一个无上的道德,这就是:只能照你的愿意它成为普遍律令的那个准则去做。 费尔巴哈从人的观点、从人本学的观点看待死亡,把死亡看作是“属人”的规定或“人的本性” “必须从人本学来理解不死的信仰” “尽管有死,也定要充分地度过一生。” 这个阶段的西方人不再对死亡采取漠视和回避死亡的态度,而是要直面“死亡”,面对死亡去积极的思考人生和筹划人生。 叔本华认为,一方面,我们必有一死;另一方面,“我们的真正本性是不可毁灭的” “个体有生有灭” 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 尼采认为,我们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排除我们身上趋向于死亡的东西,也就是赋予我们个体生命一种永恒性。(尼采把生命比作一个女子,一个妩媚的女子,她无恒、不驯、即允诺又抗拒,即亲近又保持距离,因而特别具有魅力。她使你受苦,又甘愿为她受苦,也许她惹你恨,但她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你最爱她) “生存就是不断地从我们身上排除趋向于死亡的东西” “永恒重现”与“成就之死” * * 专题三: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哲学对于生和死的阐释是凝重和理性的,它提供给我们生死的智慧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以冷静的思辨方式,探讨生命存在的本源、生与死的关系基本问题,关注生命体的发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流派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生死观研究成果。 “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也就是说,生与死的现象及其本质问题都是圣贤所要认真面对并加以审慎思考的问题,有了对于生与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就会以相应的适宜的态度对待之。 公元前431年,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年),曾写出一部杰出的悲剧《俄狄浦斯》,他在剧中穿插了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斯芬克斯之谜。 俄狄浦斯不是在寻常的情况下猜出的这个谜语,而是在他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猜到的。如果不是在这种情景下,也许他也猜不出。这说明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面临死亡时,才会有效的破除自己的惰性,以高度紧张的身心活动踏上自我认识的思想之旅。 斯芬克斯之谜的另一个启示:它不是把人生理解为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从爬着走路到站着走再到拄着拐杖走路的过程,一个渐次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也说明死亡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而是内在于人生之内的东西。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认知和态度,是左右其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人若从求发展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历程,显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且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它既不完

文档评论(0)

369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