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总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射线衍射法 当对某物质(晶体或非晶体) 进行衍射 分析时,该物质被X射线照射产生不同程度 的衍射现象, 物质组成、晶型、分子内成键 方式、分子的构型、构象等决定该物质产生 特有的衍射图谱. X衍射图谱分析可以给出 待测中药材全体成分的衍射图形及衍射峰值, 将衍射信息进行傅里叶变换,可获得每一中 药的较为简单且又能反映药材整体结构特征 的图谱. 该方法适用于结晶度较强的矿物类 药和部分动植物类药的鉴别. 2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 借助于化学计量学中的多元统计、曲线拟合、聚类分析、多元校准等方法定标,将其所含的定性、定量信息提取出来.能够用于中药材的鉴别. 热分析法 是研究样品及参比物在相同环境下等速加温时,两者的温度与时间或与加热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方法.分析的结果用热谱图表示,比较两者热图谱的差异,以达鉴别中药的目的. 按分析内容分为: 热重量法(热量法TG) 、 差示热量分析法(差热分析法DTA) 差示扫描量热法(差动法DSC) 在中药的鉴别分析中,差热分析法最为常用. 电分析法 示波极谱法:中药提取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有的是电活性物质,利用示波极谱滴定仪可测得其dE/dt-E曲线,不同药材其曲线上出现切口和示波图形是不同的,可达到鉴别目的. 等电点法:通过测量氨基酸的等电点来鉴别蛋白质类中药. 电泳技术 中药中的一些带电荷的成分如有机酸、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生物碱和酶等在一定强度的电场中,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各成分的电荷性质、电荷量和分子量不同, 造成泳动方向(向正极或负极) 、速度和距离等不同,结合谱带条数和染色结果达鉴别的目的. 电泳的种类: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琼脂糖凝胶电泳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等电聚焦电泳(IFE)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三维毛细管电泳系统G1600AX(美国Anjillent ) 分子生物学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是1985 年发明的一 种模拟自然DNA复制过程的快速体外DNA片段扩增技 术,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技术,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 学奖.该技术的问世,为中药鉴别提供了一条新途 径.PCR能将药材中提取的痕量的DNA扩增到足以供 检测和分析的数量.在PCR的基础上延伸出的鉴定方 法有很多种,其中,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最为普通, 它 无需专门设计扩增反应引物, 也无须预先知道被研 究生物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尤其是在目前绝大多 数动植物中药没有基因组DNA 资料的情况下,RAPD 技术有很强的通用性,它最适于种下居群(品种) 间 的差异,也适用于种间和个体间. 基因芯片(gene chip) 又称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是一种新型分子生物技术. 于20世纪80 年代提出, 9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近几年用于中 药的品种鉴定. 应用这一技术的前提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找出待鉴定中药的特定寡核苷酸序列.并将其集成在芯片上, 然后提取样本DNA 进行扩增, 荧光标记后与芯片杂交.若样 本中存在与之互补的序列即可检测出来, 从而达到鉴定的目 的.基因芯片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块芯片上同时点上成千 上万个探针, 进行大规模的药材鉴定, 大大节约时间和精力, 减少随机误差,提高鉴定效率.以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分子生物 学方法弥补传统鉴定方法的不足,成功地鉴定中药的物种,但 不鉴定优劣, 因而不能取代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等的鉴定. 免疫技术 不同的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 利用该特异蛋白为抗原制备的特异抗体与检 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 材的真伪为免疫鉴别.尤其适合亲缘关系比 较近的动物药的基源鉴别. 免疫鉴别还有酶标法和单克隆抗体法. 中药生物效应鉴定法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的归经、 功能主治为线索,通过高效液相、液—质联 用、气—质联用等现代分离分析手段和放射 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 对机体生物分子(受体)的作用,在此基础 上建立国际承认的中药质量评价、控制方 法,方法的表征体现为有效成分含量或有效 成分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半效抑制浓度 IC50值、表观解离常数Ki值. 化学模式识别法 模式识别在六十年代末被引入到化学领域.它基于一个十分 直观的基本假设 , 即“物以类聚”: 同类或相似的“样本”间的 距离应较近, 不同类的“样本

文档评论(0)

369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